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何在?如何让银行放心借钱?

2017年08月11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杜坤维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要互惠互利,需要共赢,而不是单方面搞拉郎配,否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为此,企业需要建立更加透明的财务制度,以及更加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央行和银监会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征信平台。实体经济要想得到金融的最大化支持,首先要改变自己,特别是中小企业,要让银行觉得企业透明、规范,才可以放心借钱。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立足之本,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责任也是义务。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要互惠互利,需要共赢,而不是单方面搞拉郎配,否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中国经济网日前发表谭浩俊署名文章《千张罚单能否“罚”出银行的实体经济意识?》认为:“在实体经济发展受困于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到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实体经济做点什么。可是,不少金融机构仍然只满足于眼前利益的需要,而没有将支持实体经济放到重要位置。更多情况下,只是会议上谈一谈,文件上摆一摆。真正需要行动了,资金还是主要流向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主要流向少数大型企业。”

  据央行初步统计,2017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66.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13.4万亿元,同比增长13.1%2017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21万亿元,同比多增7288亿元。总体来看,用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能算是短缺。

  但是结构性的融资难也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没有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是中国所独有而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难题,对此,我们不能单方面指责银行。毕竟银行是自负盈亏的企业,除了履行社会责任以外,还要追求利润,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不能置资产风险于不顾,随意对实体经济放贷。这是对股东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负责。

  中小企业为什么融资难?原因不仅仅是在银行层面,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也要反思。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们都是家族企业,一股独大,经营上经常出现“一言堂”现象,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不透明,诚信或者较差,或者征信难以评估,可抵押资产很少。银行一般只能发放信用贷款,可是整个市场尚未建立起共享的诚信大数据平台,银行要想获得放贷企业的现金流等有关真实财务数据就很难,也就无法有效评价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无法有效测算未来现金流的变动,加上征信评估无法准确把握,放贷自然慎之又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就暴露无遗。

  而风险大需要对价高是经济学的逻辑。中小企业一方面风险难以评估,另一方面是信贷规模较小,造成放贷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银行上浮放贷利率自然不可避免,从而造成了融资贵。

  市场总是指责银行把贷款放给地产行业,其实,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种理性而无奈的选择。地产行业个人抵押贷款,一直是银行的优质资产,主要在于不良率很低,只有0.2%左右,开发贷一者有地产房产作为抵押,银行风险大大降低,实际上整个开发贷不良率也大大低于其他行业的不良率。而且地产开发贷需要资金量比较大,加上地产行业利润率较高,对贷款利率并不很敏感,因此房地产开发贷对银行来说是综合回报较高、风险相对可控的信贷资产。

  就未来地产价格走势而言,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应到地产行业来说,就是要保持地产价格的大致稳定,不能出现大的波动。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地产价格不大可能会出现失控性下跌。即使地产价格出现微调,银行个人抵押贷款依然会安然无恙。原因一方面首付比例已经高达20%以上,房价短期内看不到下跌20%的概率,因此购房者不会放弃房子停止供房,除非其个人收入出现急跌而无力供房。即使这种极端情况出现,银行有了20%以上的首付比例,资产风险依然很小。而开发贷有土地和房子作为抵押,风险也不会骤然放大。实际上,如果地产价格短期内暴跌20%以上,其他行业的贷款资产风险很可能会更大。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要求银行业轻易放弃向地产贷款而大胆转向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恐怕是不现实的。

  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生存基础,这个没有错,正如谭浩俊所指出的那样:“新增的资金,应当尽可能转向实体经济领域,也只有转向实体经济领域,才可能不断地增加新的资金来源,产生新的财富。”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建立更加透明的财务制度,以及更加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央行和银监会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征信平台,以方便金融业对企业做出快速的评判。而目前这一切都尚未健全,这样,银行对中小企业放出去的贷款就容易成为不良贷款,在行动时自然就束手束脚了。

  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与贵,是两方面的问题,银行固然有嫌贫爱富的缺点,但是实体经济也需要反思自己的不足:为什么银行看不上自己?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银行如何如何做,而中小企业只是坐享其成,那是不可能的,天上不会掉下免费的馅饼。实体经济要想得到金融的最大化支持,首先要改变自己,特别是中小企业,要让银行觉得企业透明、规范,才可以放心借钱。有了共同的利益才有合作的基础。让银行在行动上自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就要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中国经济网网友 杜坤维)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千张罚单能否“罚”出银行的实体经济意识?

     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