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给“第一高楼”开一剂退烧药

2017年08月07日 13:25   来源:东方网   叶祝颐

  根据最新发布的城市更新规划,深圳蔡屋围片区定位为金融商业核心区,并计划在寰宇大厦原址上新建一座高达739米的高楼。据悉,H700深圳塔将是全国第一高楼。(8月5日《深圳商报》)

  虽说高楼在节约土地资源与经济成本,打造城市形象方面有优势。但是,如果为了追求高楼纪录,追捧曾经在国外风靡如今已经退烧的摩天大楼建设热潮。高楼建设走入“与天空试比高”,以高度论英雄的误区,让人很是担忧。在我看来,城市热捧第一高楼的背后,除了为当地发展与形象考虑外,难掩虚荣心理与浮躁心态。

  事实上,一座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并不是按高度排序的。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单纯的高度重要得多。从高度上来讲,第一高楼或许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如果高楼设计艺术与人文内涵没有新的突破,积极意义十分有限。

  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的“摩天大楼指数”揭示一种“百年病态关联”:大厦建成,经济衰退。在金融危机下,难道要一语成谶?而且不能回避的是,一座城市提升形象,创造品牌到底靠的是什么?是人云亦云地克隆并突破其他地方都可以做好的“第一高楼”创意?还是苦练发展内功?答案不言自明。

  有资料表明,建筑如果太高,需要庞大的建设成本与管理成本做支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未必划算。事实上,第一高楼的市场空间并不是无限的。曾经号称世界第一高楼、508米的台北101大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此外,除了管理难度与管理成本高,加剧周边交通、停车、配套设施压力以外,高楼自身也十分脆弱,抗突发事件(比如地震、爆炸、火灾等)的能力比较低。上海尚凯商务大厦与央视新建大楼起火,因楼层太高,消防水枪无法控制高层火势,就是深刻的教训。

  正如有建筑业内人士所言,“追求‘第一高楼’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病态,高楼建设不能离开实际情况,不能超越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否则高楼将不再是纪念碑、里程碑,而有可能成为墓碑。”这些话虽然不中听,但是中肯。老百姓未必喜欢这样的高楼,花纳税人的钱盖高楼自然应该控制。即使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不花纳税人的钱,市场也未必需要这样的第一高楼,何况第一高楼竞赛也会给其他地方一种“竞争”误导。

  有建筑专家说,以目前的技术,建800米、900米的高楼都没有问题。要我说,如果这种“第一”的虚荣社会心理不改变,大家都来竞争第一,争相“与天空试比高”,那将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呢?比来比去,到底谁是第一呢?虽然官员喜欢拿“第一”来装门面,商人喜欢拿第一做噱头,专家热衷用“第一”来显摆学问。但是老百姓并不稀罕。相比而言,他们更关心工资涨了没有,房价还要涨到什么时候。政府对住房、教育、医疗产品供给是否给力。作为深受城市内涝之苦的深圳市民来讲,或许更期待政府修好地下水道管网,不至于再坐在家里“看海”。

  对已建与在建高楼再说反对或许有些马后炮。但对于更多尚未付诸实施的高楼规划,更多尚未开建的豪华楼堂馆所,是否该用法律制度来树立一个界桩呢?毕竟我国人均资源十分匮乏,对各种豪华建设合理限制,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