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三个层次发力 壮大农村新产业

2017年08月04日 06:5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主攻方向,这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和顺应农业发展趋势的重大部署。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不但可以缓解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还可以优化农业要素配置,同时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农民增收效应,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要从推进产业链升级、引入现代元素、加强政府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快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以产业链升级激活新产业新业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产业链升级激活新产业新业态,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当前农业产业链整合的重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与现代商业模式等技术与管理手段,优化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运作,产供销、农工商协同化发展。目的是打通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产销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链整合的成功模式,如“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物流配送”等。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广这些新型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推进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链提升,是指农业产业链整体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农业产业链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资本密集演进。在这一过程中,要将现代科技、经营和管理要素注入到土、肥、水、种、药等各个环节和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中去,从而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绩效和竞争力,以“全产业链提升”,实现“全价值链升值”。

  此外,还要利用好新一轮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农业为依托,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多种农业新功能,催生多种农业新业态,切实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

  以现代元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不少新元素、新技术,用好这些新元素,有利于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一是发展“互联网+农业”。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化变革交融对接、纵深发展,应运而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带来了“互联网+农业”的“风口”。“互联网+农业”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全面渗透与改造,正在成为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新引擎。适应和引领这种新趋势,就会走在发展和壮大新产业新业态的前列,就会在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中赢得先机。

  二是发展农业服务业。发展农业服务业,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推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壮大,而且也是适应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当前,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发展农业服务业恰逢其时。如,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经营性农业服务、农业综合服务、农业服务综合平台等新型农业服务业,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是发展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在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具有极强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增长,目前各类农业园区约5000个,农业园区用地面积约1200万公顷左右,但农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占农业用地总规模的比例仅为2%左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这是发挥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当前,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已经出台了支持和促进农业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农业园区示范引领新产业新业态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以政府服务支持新产业新业态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在认识层面上重视,要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正在给农业农村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更要战术精准、政策给力。

  一方面,政府要精准定位、精准发力,更好地发挥好服务和引导的职能。比如,做好引导扶持,支持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实施信息化和精准化的管理,推动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建设。再比如,品牌战略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重点,区域性农产品公用品牌和区域性特色品牌的建设、推介与营销,应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引入现代要素,通过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或改造提升区域性传统名优品牌来推进。

  另一方面,还要在政策上给力,通过差异化政策重点解决好用地、融资、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在融资上,可发挥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也可整合各种支农资金,解决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融资问题。在人才问题上,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奖励、补助等办法,吸引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所需要的跨界型人才。在基础设施上,要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尤其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王赞新)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走出产业转移的后发困境    2017年05月25日
  • ·文创产业需打通“任督二脉”    2016年12月30日
  • ·新兴产业切忌不明方向一哄而上    2016年11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