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明码标价不是“天价家常菜”的挡箭牌

2017年07月19日 11:03   来源:东方网   吕也玫

  天涯社区的一则帖子称,7名广州游客在广西北海就餐被宰,点6个菜共花了2023元。当地工商部门介入调查后表示,游客所点的几个海鲜品种市场价较高,目前暂不能定性为欺客宰客行为。(见7月18日的中新网)

  当地工商部门之所以暂不定性为欺客宰客行为,多半是因为商家已经明码标价了。殊不知,明码标价不是“天价家常菜”的挡箭牌。因为大排档里的炒油麦菜,咸鱼茄子煲,白灼大虾,车螺芥菜汤,蒜粉螺,龙须鱼等都是常见菜,点这六个菜居然工花费2000多元,肯定不合理,没有做到“明码实价”,偏离市场波动价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太远,没有体现出消费公平,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讲,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即消费者享有获悉商品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的权利。而六个菜中的一碗车螺芥菜汤要307块钱,这道家常菜是否暴利行为,是否侵犯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权呢?值得考量。从公共服务上讲,大排档是公共服务场所,理应遵守公共服务行业道德,家常菜收“天价”,有违公共服务行业道德规范。可见,商品明码标价了,并非商家就不存在欺诈行为,相反,更应该引起监督者和消费者的警觉。

  “天价家常菜”的背后,主要是这类商家习惯于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钻法律法规的空子,赚昧心钱。因为物价部门对经营性收费只管是否明码标价,对已明码标价的不予干涉;工商部门认为商务部和餐饮行业协会都没明文规定,只要明示了,就不存在价格欺诈,他们也不管。于是,商家自主定价,想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爱你没商量”。其背后不仅折射出公共服务行业标准不完善和行业自我约束力不强,还折射出有关监管部门对明码标价没有立规矩,亟待“补课”。试想,当一盘菜高得离谱时,请应该请商家拿出合理标价的理由,如果拿不出,就存在价格欺诈行为。虽说商家有自主定价权,但在市场经济不完善、消费者保护意识不强的情况下,政府监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这种明码标价行为进行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今,这种“天价家常菜”遭到消费者质疑,说明当地有关监管部门没有监管到位。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第四条规定:“经营者实行明码标价,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价格法律、法规。”如果家常菜标“天价”,没有充足的理由,就难以体现出消费公平的原则。何况,自由市场不是万能的,还必须遵守行业道德,商家只有在金钱与道德之间把握好平衡度,才能体现出消费公平。鉴于此,对这种“天价家常菜”,当地有关监管部门应该给餐饮服务收费特别是明码标价立个规矩,以免个别商家拿明码标价当作挡箭牌,宰消费者,发不义之财,从而败坏当地行业形象及城市文明形象。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