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2017年07月14日 14:38   来源:宣讲家网   于永军 温建伦 言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贯穿“十三五”规划《建议》始终的一条红线。这一重要思想理论的阐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深刻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基本问题,是对党的科学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深刻把握。

671293_102528326177_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要义,其基本内涵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它至少包蕴着三层含义:根本取向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核心思路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根本目的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既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又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照耀中国光明未来的指路明灯。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对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略谈古今社会状况所造成的一些谬见和弊害》)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就从根本上划开了与其他一切政党的立场界别,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发展思想。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使命决定,它所执掌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基于对中国现代化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理论阐述,将人民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这就在发展为了什么、靠什么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发展政策如何制定上,完成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切发展思想的本质超越。

  其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西方资本主义主流发展思想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认为发展的目的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不太关注具体的人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真实情况和感受。这一发展思想既没有立足于满足人的需求,也没有着眼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这样的增长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经常被经济危机打断。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全方位满足人的真实需要,全方位丰富和提高人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这样的发展不是只追求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其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在西方资本主义主流发展思想看来,劳动、资本和技术是物质生产的三大要素,但由于人均产量只有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才能提高,因此资本和技术才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发展的本质是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物质资本和科学技术确实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但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不能与人并列。因此,从根本上看,发展源自人类的劳动。劳动不仅包括简单劳动,还包括管理、创新等智慧的劳动。发展最基础、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来自广大劳动者。

  其三,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西方资本主义主流发展思想追求总量和效率,追求生产达到其可能性边界,却忽视了分配和公平,甚至认为平等的分配会抑制效率、损害发展。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盛行一时的新自由主义就主张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从表面上看,在自由市场中,人与人可以平等竞争。但实际上,拥有资本的多寡决定了分享发展成果的多寡,并进一步转化为资本拥有的更加不平等。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凡是采用新自由主义政策,都导致了收入差距的严重扩大。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是要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并不断提高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既体现了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又顺应了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社会财富不断涌流的必然要求。

  其四,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始终围绕人民。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现和驮载着价值观,直接影响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阶级之间利益冲突的不可调和与发展理论的莫衷一是,导致了国家发展政策的左右摇摆、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立足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条件和要求,制定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实践证明,只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更着眼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指导,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坚持,着眼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时代视野,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上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既充分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规律要求,为不断开拓理论新境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又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强大的实践指南,开创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新气象。

  从这一历史轨迹中不难看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又与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一同前进,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观的新飞跃、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精神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近代以来,为了赢得独立和解放,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这些抗争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自觉地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自己的全部奋斗实践中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通俗地阐释:“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到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从党的七大开始,我们党就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的总纲,明确“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要求“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从建立肇始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形成一条在一切工作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且96年栉风沐雨,持之以恒坚定践行。正是依靠这个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三大法宝之一的群众路线,我们党团结并带领广大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迈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为了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肩负起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

  责任担当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讲到:“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并特别指出,责任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检验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呈现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等特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直面困难的勇气、履职尽责的意识、敢于担当的精神,保持政治和战略定力,坚持奋发有为,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真正以人民为发展中心、利益中心、检验中心,真正实现发展为人民、利益属人民、检验由人民,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期实现,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建党96年,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人民利益至上这个根本,奋力坚持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有效地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崇高声誉,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共创美好生活。这是党的历史基本经验,也是赢得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事业建设中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评价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看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关键要看“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我们党执掌全国政权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切实利益,进而自觉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看作创造自己幸福的最美事业,看作通向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核心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个主体地位,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也就是说,这种利益的获得和发展,不是哪一部分人特有的,也不是哪一部分人专享的,而是全体人民共有共享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共享是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而是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一个都不能少”的共享。发展的成果普惠到每一个中国人,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整体上有了巨大提高。但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能更好地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最终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共享发展。

  共享是全面共享。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他强调,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表达了亿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让我们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全面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实现共享发展是一个大志向,落实共享是一门大学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中,全面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通过努力实现共享发展,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成为增加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的过程,必将更加深刻地把人民的幸福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深远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面临新条件、新任务,需要采取新战略、新政策。但战略和政策的转变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必须以深化和统一认识为前提。因此,在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指导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公平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人群上,包括工人、农民等在内的所有阶级阶层,绝不让一个人掉队;体现在覆盖地区上,包括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等各个地区,全国都要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今后5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也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调关照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的提高,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整合各级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掉队”。同时,坚决解决有违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不公、阶层固化、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其要义就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资本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拥护与爱戴、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自然也成了共产党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的认识论。正是从这个要义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像一杆社会价值“公平秤”,衡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公平公义,指引着发展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更要把“蛋糕”分好,切实把市场机制可以突出效率与社会主义制度注重社会公平这两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成就感与获得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全面小康给中国全社会带来的实惠和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路灯”。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勇气。21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坚持唯物史观、凝聚发展力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历史证明:人类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全力推动的事业,也是党的宗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实现“中国梦”根本上就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着眼点,把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放在首位,始终相信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力量。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凝聚推进发展的磅礴力量,总结新的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和推广新实践新经验,努力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一步步有效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定盘星”。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在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让党的领导力首先坚强起来。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手段、也是路径,而主旨在于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谋福祉、让人民得实惠。正是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来认识,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处于“定盘星”的关键位置,规定了从严治党必须把着眼点放在服务群众的现实能力水平上,最终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比如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切实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以为人民谋幸福的态度崇尚实干、奋力拼搏、激情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再如继续推进制度建设,有效保障党员干部将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用于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等等。简而概之,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以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为落脚点,以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共享发展成果为最终归宿。这是根本方向,也是试金石。这样,全面从严治党才会真正转化为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才能不让服务人民的宗旨成为一句空话。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实是最大的试卷,发展是最大的考题。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和无限潜力。激发思想活力,保持创新锐气,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我们就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中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提供更强大的思想创新的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思想理论创新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事业建设必将走向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