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扶贫模式 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2017年07月06日 09:0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易艳刚

  如何动员更多社会力量来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有关问题给出了答案。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负责人曲天军表示,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格局中,社会扶贫是重点创新的部分。数据显示,目前国资委已动员68家中央企业帮扶了14954个贫困村,全国工商联则动员2.65万民营企业投入470亿元,帮扶了2万多个贫困村的380万贫困人口。(7月5日新华社报道、国新办网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在各方努力之下,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但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尤其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历史欠账还很多。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这场“硬仗中的硬仗”,需要政府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也要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创造条件。

  实现有效脱贫,脱贫后不返贫,必须建立开发式、造血式扶贫的长效机制,激活内生动力。这是世界扶贫史和我国扶贫开发的长期实践证明的有效经验,也是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能给贫困地区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力,为贫困地区营造商品生产、市场经济氛围,帮助贫困人口转变发展观念,从根本上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

  在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以万达集团结对帮扶贵州丹寨县为例,谈了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优势。据介绍,万达集团在丹寨县投入14亿元捐建了一座旅游小镇和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并设立了扶贫专项基金,计划3年内帮助5万贫困人口脱贫。这种“企业包县、整县脱贫”的模式,探索了一条“教育、产业、基金并举,长期、中期、短期兼顾”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当脱贫攻坚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到目前还未脱贫的地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靠常规的办法已难以解决脱贫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就必须在社会扶贫模式上进行创新。如果还像过去一样让企业采取简单捐款或投资设厂的方式参与扶贫,即使能阶段性地改善受扶对象的经济状况,也难以真正帮贫困群众拔掉“穷根”,极有可能在几年后会出现返贫的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丹寨经验”的实质就在于,爱心企业首创的“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模式,注重长期与短期结合、产业与教育结合、提高人均收入与整县脱贫相结合,为开发式扶贫、可持续扶贫打好了基础。这种顾长远的扶贫模式,能发挥“造血”功能,用真扶贫、扶真贫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这种新型扶贫模式,也有助于完善社会扶贫机制,为其他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提供了示范案例。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期待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积极探索社会扶贫模式创新,让深度贫困地区不在发展大势中“掉队”。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