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日从教育部获悉,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350亿元,用5年时间聚焦贫困地区,使那里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都能基本达标。(6月9日新华网)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将教育工作的重点聚焦贫困农村,“两免一补”、合格学校创建、营养餐、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的全面实施、落实无不为农村孩子带来了福音。“全面改薄”作为又一项重大教育工程项目,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再次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针对“全面改薄”工作,教育部和财政部相关领导对政策的制定、机制的创建、资金的分配运用、监管督查的落实等环节都做了要求和强调,并提出项目必须遵循“保基本、兜住底、促公平”的原则。然而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仍不免感到点点的忧虑。因为在各项工作的实际操作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仍很普遍,往往难以令人满意。
笔者真心希望,作为惠民工程的“全面改薄”工作,不要再次成为一场权力分配的饕餮大餐,故在此谈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政策制订务必要“实”,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各地在制订本地区的“全面改薄”的政策方案前,必须要先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先急后缓、保证重点,切忌作出“办公室政策”“人情规划”等。
二是落实环节务必要“规范”,好的政策还需不折不扣地抓落实。因此,“全面改薄”工作的落实过程应是重中之重,正直廉洁的管理者、铁面无私的管理作风是做好“规范落实”工作的前提。切忌照顾关系、“暗箱操作”,那将使“全面改薄”工作留下无尽的隐患。
三是激励、问责机制务必要“有效”,也就是要切实可行。对于在落实“全面改薄”工作中表现好的单位和管理者要表彰,表现差的要问责处分,绝对不能“重重提起,轻轻放下”,最后成为一句空话、一纸空文。
四是监管、督查务必要“严”,要杜绝“形式主义”。“全面改薄”工作重在改善办学条件,那么工程质量、设备设施质量必须要严把关,严要求,要保证不能出现豆腐渣工程、垃圾设备等。因此,各级监管部门在监管、检查时最好是采取暗访暗查的形式,拒绝“吃请”等“人情牌”的腐蚀,坚决做到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留任何“尾巴”。
再次为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好政策鼓掌喝彩,也真心希望整个教育界、为教育服务的企业团队等能够“为民务实清廉”,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早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使广大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自己的“美丽教育梦”。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