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援引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证监会已审核275家公司首发申请,37家被否,否决率为13.45%,而2016年全年共计18家企业IPO被否,否决率为2.21%。网民表示,监管部门从严审核公司质量,有利于为市场正本清源,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上市公司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内功”修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审趋严改善A股生态
网民认为,我国新股发行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近年来,通过限制首发资金超募,严格发行审核标准,启动IPO专项核查等,新上市公司的“水分”被部分挤掉,质地相对较纯。市场普遍预期,监管部门下半年将更关注拟IPO公司的质量。
网民“相见如水的空间”认为,IPO否决率提高,一是说明造假上市生态链条中,内幕交易和操作难度在增大。二是造假成本上升,变相导致权力寻租的收益空间收窄,让腐败者的敛财行为处于观望的状态。
网民“朱长春”说,深挖IPO寻租链乱象,应追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责任人。网民“董登新”认为,对于IPO的审核,监管层在严把质量关方面不遗余力,证监会并不希望在IPO常态化的同时降低发行门槛。
上市公司须提升内功
据报道,IPO申请被否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及会计基础的规范性存疑,二是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异常,三是持续盈利能力存疑,四是关联交易及关联关系存疑,五是申请文件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性存疑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诉讼、涉嫌侵权、舆论质疑等缘由,部分企业被暂缓上市。
网民认为,上市公司应该加强修炼“内功”,使其各项指标真正达到上市的标准和市场的期待。“市场对于IPO发行的担心,并非怕太多,而是怕优质企业不多。”网民“智·言”说。网民“王建宙”分析,不同规模、发展阶段和行业等特征,决定了上市公司当期诉求和远期发展目标的差异。一些上市公司已经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成熟体系,而部分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环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仍存在欠缺和问题。
网民呼吁,加强对新上市公司的后续监管。有必要从加大新上市公司培训力度、加强新上市公司风险信息披露等角度,提高新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增加新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透明度。
(记者 曾德金 整理)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