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减退企业对IPO的迷恋

2017年06月14日 07:17   来源:长江日报   周俊生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资本市场围绕着是否继续进行IPO(新股发行)出现了激烈的争议。

  一方认为,近期市场行情低迷,与证监会加大IPO力度、市场承受巨大压力有直接关系;另一方则认为,A股市场历史上已有过多次暂停IPO,并没有对解决市场的问题起到多少作用。

  这场争论虽然十分劲爆,但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不是要不要暂停IPO,而是中国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多企业争相进入IPO队伍?

  这似乎是一个傻问题。企业之所以争相IPO,是因为通过IPO圈来的钱来得太容易。按理来说,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从事任何行为,都充满了两面性,经营得好,就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但经营失误,就会使企业遭遇损失。但是IPO似乎不是这样,只要获得证监会的审核批准,就意味着滚滚的资金会涌进企业。这种“无本万利”的生意,自然会引得企业蜂拥而入。

  但是,这样的IPO,已经离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相去甚远。在市场上,有一句话传播很广:“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个企业通过IPO变身为股份制企业,等于是将企业的所有权卖了出去,不仅要求让企业外的投资者分享利益,而且还要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企业再无商业秘密可言。正是因为这个基本的道理,因此国外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家族企业大多不愿意上市,它们只是守住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百年老店因此而出现。

  可惜,这个道理现在基本失灵了。IPO变成了企业一桩无风险的生意。特别是在最近,股票市场被赋予了为振兴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推进IPO成了证监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事实却是,这种IPO热,正在反过来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一些企业的创业者疯狂减持股票,甚至愿意将企业一卖了之,虽然受到投资者严厉批评,却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经济理性”,而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却是使实体经济受到更大伤害。

  中国资本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让已经高度扭曲的IPO机制扭回到正常轨道。就目前来说,必须改变对IPO的迷信,让IPO对企业不利的一面凸显出来。通过这样的改革,逐渐减退企业对IPO的迷恋,企业只有真正掂量清楚了IPO的利弊得失,其进入IPO队伍才可以说是理性的,IPO也才不会成为影响A股市场行情的“洪水猛兽”。

  (作者为知名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