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资本市场围绕着是否继续进行IPO(新股发行)出现了激烈的争议。
一方认为,近期市场行情低迷,与证监会加大IPO力度、市场承受巨大压力有直接关系;另一方则认为,A股市场历史上已有过多次暂停IPO,并没有对解决市场的问题起到多少作用。
这场争论虽然十分劲爆,但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不是要不要暂停IPO,而是中国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多企业争相进入IPO队伍?
这似乎是一个傻问题。企业之所以争相IPO,是因为通过IPO圈来的钱来得太容易。按理来说,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从事任何行为,都充满了两面性,经营得好,就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但经营失误,就会使企业遭遇损失。但是IPO似乎不是这样,只要获得证监会的审核批准,就意味着滚滚的资金会涌进企业。这种“无本万利”的生意,自然会引得企业蜂拥而入。
但是,这样的IPO,已经离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相去甚远。在市场上,有一句话传播很广:“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个企业通过IPO变身为股份制企业,等于是将企业的所有权卖了出去,不仅要求让企业外的投资者分享利益,而且还要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企业再无商业秘密可言。正是因为这个基本的道理,因此国外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家族企业大多不愿意上市,它们只是守住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百年老店因此而出现。
可惜,这个道理现在基本失灵了。IPO变成了企业一桩无风险的生意。特别是在最近,股票市场被赋予了为振兴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推进IPO成了证监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事实却是,这种IPO热,正在反过来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一些企业的创业者疯狂减持股票,甚至愿意将企业一卖了之,虽然受到投资者严厉批评,却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经济理性”,而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却是使实体经济受到更大伤害。
中国资本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让已经高度扭曲的IPO机制扭回到正常轨道。就目前来说,必须改变对IPO的迷信,让IPO对企业不利的一面凸显出来。通过这样的改革,逐渐减退企业对IPO的迷恋,企业只有真正掂量清楚了IPO的利弊得失,其进入IPO队伍才可以说是理性的,IPO也才不会成为影响A股市场行情的“洪水猛兽”。
(作者为知名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