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京沪高铁六周年:积聚力量再出发

2017年07月03日 07:20   来源:红网   陆玄同

  忽忽焉,京沪高铁已奔驰了六个年头。

  据《人民日报》7月2日报道,6年来,京沪高铁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领导下,安全持续稳定,运量逐年大幅增长,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服务周到、品牌响亮,向世人展示了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铁最新成果。

  经历急建与缓建、轮轨与磁悬浮之争的京沪高铁从动工到通车仅用三年时间,就为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这两大经济区之间架起一座能源、资本和人员快速流动的通道。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这或许是京沪高铁得以通车最真实的写照。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从规划之初就以创造“第一”为己任的铁路线路,承载了太多国家意志和社会经济效益期望。贯穿三市四省,连接两大经济区,沿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6.7%,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4个。

  正如印度的门户网站拉迪夫网说的那样,“中国的高铁工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计划,正改变着中国版图。”而京沪高铁犹如一条蜿蜒的河,在中国的版图上流淌。这条举世瞩目的“铁河”,注定将在中国交通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无论如何,它改写了中国轨道交通的历史,改变了沿线城市的命运,更改变了百姓的生活。

  有这样一组数据,京沪高铁6年运送旅客总人数突破6.3亿人次,相当于所有美国人都坐了两趟京沪高铁。6年来,京沪高铁累计开行58万余趟列车,累计行程超过7695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跑了近两万圈。

  而数字的背后,是人们对高铁从认知到接受,进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高铁也使越来越多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正在变得更加丰饶,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地理界桩感受在逐渐淡化,“遥远”和“漫长”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通过高铁互补、交融,衍生出新的地域文化内涵。

  可以自豪地说,从区域来看,京沪高铁加速了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沿线许多城市以高铁为依托,建设了“高铁经济带”“高铁新城”“高铁新区”,重构了各自的“经济版图”,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潜力,也带动了沿线经济协调发展。一条铁路往往就会繁荣一片区域或者一群城市的观点得到佐证。

  若从全国来看,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如无锡市依托高铁车站规划了总面积125平方公里的全国首个高铁概念新城区——锡东新城,引得众多“产业大腕”竞相入驻。

  若以世界的眼光来看,京沪高铁引领中国经济创造奇迹,运营3年盈利打破了高铁亏损魔咒,成为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之后全世界第二条盈利高铁。

  一个“应然”的京沪高铁,正脱胎于初始阶段的勾画,乃至无数铁路人的不懈努力。6年的成果就是明鉴。

  今天,京沪高铁与古老的运河如影随形,为中国的腾飞再造了一条钢铁的运河。借用泰戈尔的诗句祝福京沪高铁再创辉煌:“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放!”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