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齐 慧:从质疑高铁到“盼高铁”

2015年02月11日 07:4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从2008年我国建成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到2014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短短6年时间,我国高铁的发展超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成就。

  然而,我国高铁的起步却一直伴随着质疑。

  京津城际高铁开通时,就有人质疑票价过高。武广高铁、京沪高铁等长距离高铁建成后,仍然有质疑声音。比如,有人认为高票价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不会有太多人坐;还有人认为高铁挤占了低票价绿皮车空间,有失公平,旅客属于“被高铁”。

  然而,仅仅几年时间,高铁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各方旅客。

  高铁首先改变的是人们对铁路的印象。靓丽的外表、整洁的车厢、舒适的环境、飞驰的车速,大大颠覆了人们对铁路“脏乱差慢”的传统认识,人们开始意识到,乘坐火车出行也可以是一件愉快的事。

  其次,高铁为提高运力作出了巨大贡献,满足了人们出行需求。2013年,我国高铁成网后的第一个春运,高铁就发送旅客6727.8万人,占旅客发送总量的28%。到今年春运,高铁占比更是达到六成,相较没开通高铁前铁路运力提高了近1亿人次。那些买到过年回家车票的人,深深感受到了高铁带来的好处。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感受到了高铁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这些年的运行实践看,高铁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带动了人流、物流的交汇,促进了区域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就这样,高铁慢慢地被广大的旅客接受了,“被高铁”的声音渐渐平息了,高铁已经成为许多人出门的首选。以京沪高铁为例,2011年运营后客运量连年攀升。2011年至2014年,京沪高铁日均开行动车数分别为143列、175列、198列、259列,全线平均客座率也持续提升,并在2014年首次实现了盈利。

  人们不再感觉“被高铁”,取而代之的是“盼高铁”。随着去年底几条西部高铁的开通,高铁的网络更加密集,覆盖到28个省区市。在那些没有高铁的城市,都热烈期盼高铁能够开通到自己的家乡。近期,一些城市为了能争取到规划中的高铁经过“家门口”,甚至举办各种活动开始“抢高铁”,足以证明高铁现在的受欢迎程度。

  根据规划,到今年底,我国高铁里程将达到1.8万公里,愿更多“盼高铁”的人能够得偿所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齐 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