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要用“老办法”去管制“新业态”

2017年06月27日 07:18   来源:文汇报   陈宪

  核心观点

  新业态中孕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还需要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如果一开始就觉得看不顺眼,不予准入或严加监管,就容易将创业创新的好想法、好技术“掐死”在刚刚开始的路上

  对新业态新模式要“包容审慎”

  怎样对待“双创”活动中出现的各类新业态、新模式,社会有不同的观点,政府有不同的做法。在日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仍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为此,总理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的态度。

  创业创新的本质上都是试错,其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成功却是小概率事件。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创业创新来说,首先是他或他们对自身是否为

  “对”的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的试错,同时,他或他们还要经过多次试错,找到“对”的需求以及对应的盈利模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乃至新业态和新模式,都是正在试错的项目,它们有的接近成功,有的还在挣扎,需要社会给它们时间和可能的支持。最后,决定创业者能否成为成功企业家,还要通过人格试错,以检验是否能在激励和约束之间找到平衡。N次试错为“对”的概率是相乘的关系,可见最后的成功率之低。由此表明,全社会对创业创新的“包容审慎”,是何等的重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动员,希望更多有意愿、有条件的人致力于创业创新,可以是初始创业,也可以是内部创业即平台创业。当成功率为一定时,有更多的成功者。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成功率。这是因为,成功率较高的创业创新,将更加节约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业创新成功率由多因素促成

  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两个因素最为关键。

  其一,一个优化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对于创业创新项目而言,就是选对了地方。在这个系统中,创业者、孵化器、创投基金、大学和公共机构等诸要素集聚在一个物理空间,但关键是要产生“化学反应”,也就是它们聚合在一起的“配方”:各种成分是如何

  组成到一起的。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能否形成优化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个城市和地区的“包容审慎”。就像一些创业创新项目,在某地受到欢迎,开花结果,在另一些地方可能就受到排斥,无法落地。这无疑和地方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是否有“包容审慎”的态度有关。

  其二,经验还表明,公共机构及各种公共服务可以帮助培育创新创业系统,帮助各种要素在这个创新系统中以正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产生更加有效率的相互作用。譬如,创业者找到投资

  人的便利程度,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是和系统有关。《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 一书的两位作者认为,传统创新观点中的两个支柱———自由市场与集群———已经无法对系统创新的奥秘提供完整的答案。因为,凡是与创业创新有关的地方,市场都是非常低效的。这个观点会令许多人震惊。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认为政府是创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我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公共机构承担了远比一般思维中所认为的更加重要的角色。因此,不仅仅是自由市场,而是各种因素协同作用;不仅仅是集群,而是系统要素完美组合的集群。雨林的秘方是关于人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交互。为此,公共机构以“包容审慎”的态度扮演他们的角色,就比在任何情况下都显得重要。

  审慎出台新的准入和监管政策

  李克强总理为什么要求“各地方、各部门要顺势而为,不要仍用‘老办法’去管制‘新业态’”,就是因为新业态中孕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还需要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如果一开始就觉得看不顺眼,不予准入或严加监管,就容易将创业创新的好想法、好技术“掐死”在刚刚开始的路上。

  以分享经济为例,发展分享经济,依托互联网平台对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向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经济、更多样、更便捷的服务。目前,分享经济在不同行业领域出现不同的业态属性,有些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利用闲置资源的分享经济,如共享单车。但我们仍然要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地区和各类市场主体大胆探索,发展分享经济。同时,在现有的行政许可、商事登记等事项及相关制度中,难免有不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及时清理和调整,避免用旧办法管制新业态。还要研究完善适应分享经济特点的税收、社保等支持政策,对依托分享平台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人员按规定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分享经济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及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设备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分享经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