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之剑》:心的磨砺远比手上的技艺重要(图)

2017年06月21日 00:00   来源:北京晚报   高倩

  上周末,来自台湾的优人神鼓圆满结束了《勇者之剑》在国家大剧院的两场演出,这也是继2015年的《时间之外》后,优人神鼓再次来到北京。“优”为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表演者,“神”是一种宁静、无我的状态,“优人神鼓”即“在自己的宁静中击鼓”。显而易见,仅从名字的含义上来看,优人神鼓想要传达的远不止击鼓这么简单。

  对许多观众来说,优人神鼓无疑是神秘的。《勇者之剑》整场演出的舞美设计极为简单,在一片纯粹的、包容一切的黑色中,舞者们执棒击鼓、腾挪转移,男子全部剃发,女子束发高绾,服装朴素,极似佛门弟子,脸庞与肢体的肤色都有在山林中历经风吹日晒的痕迹——于动静之间传递佛家哲思是优人神鼓舞蹈的特色所在,且并不是一个故作姿态的噱头。台下的他们远离喧嚣的城市,在台北近郊木栅老泉山上的露天剧场中每日打坐修行。正如它的艺术总监刘若瑀所言,“每天上班,别人都是去到城里,而我们是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来到山上”。

  禅修、习武、击鼓,生活简单清苦却并不乏味单调。这个如行者一般的团体创立于1988年,原名优剧场,是刘若瑀创办的一个现代戏剧表演团队,1993年击鼓指导黄志群的加入使它真正转向了如今的优人神鼓。黄志群倡导“先学打坐,再习击鼓”的观念,每年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演员们打坐,以达到静心的目的,优人神鼓也渐渐形成了自己“道艺合一”的独特表演风格。

  《勇者之剑》共分为“持令”、“金刚王宝剑”、“拨草寻蛇”、“距地狮子吼”、“持剑之心”、“献曼达”六幕,讲述人在求道中由未知到恐惧再到克服超越的心路历程。1998年,初登国际舞台的优人神鼓邀约不断,四处奔走,成员们离山日久,心也渐渐浮躁起来。刘若瑀和黄志群决定给大家放三个月的假,各自寻回属于自己的宁静。刘若瑀回到台湾闭长关,黄志群则去往印度。修行结束后,两人觉得时机成熟,可以做一部探讨人们自己的作品。 “《勇者之剑》在台湾演出的时候叫《金刚心》,现在我们想让它更具体地点出对人的思考。一个勇者拿起剑,不是对向别人,而是对向自己。普通人拿起一把普通的剑,他会觉得别人都是错的,是敌人,但是拿起金刚王宝剑的人,他的剑是对向自己的,他会知道自己的安适之处在哪里。并不是杀掉敌人,你的内心就会安适了,也许要拷问的、要‘杀掉’的,其实是你自己。” 刘若瑀说。

  在许多人印象中,鼓是一种热闹通俗的乐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用它来表达观照生命这样深刻的主题,似乎有点说不通,但优人神鼓的演出就有这种振聋发聩的力量,声声如同棒喝,引人清醒。在刘若瑀和黄志群看来,要在舞台上形成这样的气场,心的磨砺远比手上的技艺要来得重要。

  打坐至今仍然是优人神鼓每位成员的基本功课,沉得住气也是刘若瑀最为看重的品质:“在招成员的时候我们看得比较全面,他们的技艺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音乐系和舞蹈系的学生来面试,我们都会问,你愿意舍弃自己学习了这么多年的技艺吗?这是很难的。表演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黄老师常说,千变万化不离当下一棒。我们跟着他学习,最开始就是一棒一棒打,每天要打四个小时,打了半年。一棒打下去,不是为了打对,而是为了听见自己在打这一棒。听见是一种当下,你听见了自己的呼吸,听见了鼓声和别人的声音,听见了自然的声音。它不是要告诉别人我会什么,而是在关注与人自己的关系。我们击鼓很多时候并不复杂,对音乐系的学生来说更是非常简单,但击鼓的人内心要很安静,很清楚。一种古老的文化在传承,它表现的并不只是技巧,而是一种力量。”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