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更好活在当下

2014年07月02日 09:49   来源:东方网   王洪

  近日在京举行的《“手艺”里的中国梦》——百集纪录片《手艺》创作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指出,更深入地去挖掘传统手艺跟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关注手艺的现代处境,让这些古老的技艺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中,才是当下非遗保护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中国青年报7月1日消息)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好的贴近生活和时代,贴近社会需求,是“非遗”有效传承的一个难题,也是考量今天城市文脉科学发展的一个挑战。笔者上个月参观海派漆器艺术馆,1000多平方米的展览大厅,陈列从明清到现代的4个类别、800多件漆器,从大型屏风、家具摆设、名画挂件到各种生活用具应有尽有,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造型,还有远胜化学漆不怕烫不怕水的神奇特点,彰显漆器制作技艺独特工艺的魅力,吸引着市民和中小学生观赏。馆长王师军告诉我们,传统海派漆器曾经风靡海内外,上个世纪70年代为国家创造过大量外汇;进入工业化时代,如何让海派漆器适应时代发展,能有效传承下去,除了通过展览让市民广为了解,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开发一批贴近市民生活的新产品,让古老漆器进入市民生活当中,才能焕发漆器艺术新活力。为此该馆专门聘请了俞升寿、章峻等8位工艺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同时和上海师大、东华大学、视觉学院等5所大学美挂钩,开辟大学生实习基地,用大师帮带授教方法,开展海派漆器的抢救研发,近年来在恢复镶嵌、勾刀、雕填等行将失传漆器制作技艺外,开发出现代题材、融传统海派漆器制作技艺,包括镶嵌地屏《菊有黄华》、勾刀挂屏《四大爱情故事》、刻漆《老上海三百六行》等一批新作品,参加国内外非遗展览和上海市民文化节,得到普遍叫好和热销。由此证明,“非遗”项目制作的技艺传承,一定要和当下生活,和市民需求结合,与大学专业设置紧密相连,传承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上海类似漆器的“非遗”技艺,有许多样式,从顾绣、旗袍制作、手工编织,到剪纸、竹刻、民族乐器制作、象牙雕刻等,都离不开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让这些传统的“非遗”项目,更好活在当下,产业化的生产,并不意味着让传统手艺放弃文化追求,而是真正让它们从题材到样式都能够活到市民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传承基础和长久活力。

  从世博会意大利馆名牌皮具、瑞士馆名牌手表吸引人的制作工艺场面,到当今顶级名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无不证明传统的手工技艺,必须与当下人们的喜爱与个性化程度密切相连。“需要就是价值”的经济学规则,对于非遗保护传承同样适用。具体到非遗技艺的产业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把已经逐渐远离人们现实需求的那些东西,重新拉回到当下生活,让它和人们日常生活,和百姓需求重新对接。文化的飞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联想当今各种手艺人的日渐式微、各种非遗技艺的日渐衰落,都表明非遗项目的传承,一定要融入市民生活,着力解决好传承人的问题。

  只有不断与时俱进,追求当代题材和实用价值,非遗项目才能在工业化和市场化大潮中,挖掘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神奇和自身独一无二的东西,把优秀厚重底蕴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展示出来,寻找为现实服务的最大优势,才能活的滋润、生长的更好。从上海海派漆器艺术馆建立大师工作室,与高校建立实践基地,开发适合社会需求漆器新品的探索实践来看,不失为让古老“非遗”制作技艺有效传承的一个良方妙招。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