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拯救百年钩针编织技艺失传?

2014年04月01日 10:03   来源:东方网   王洪

  原先流传市郊的钩针编结技艺,至今已传承1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最辉煌时期曾有多达13万人靠此谋生。但遗憾的是,现在仅剩下百余人会这门技艺,且多数已是高龄老人,传统的钩针编结技艺面临失传境地。(3月30日《东方早报》)

  一根钩针加一条棉线,通过长短针、钩拉、缠绕等技法,就能编织出毛衣、连衣裙、披肩、手套等数十种花型多变、式样繁复的服饰,这是以前市郊女性都娴熟的手工活。上世纪80年代,市郊总共有10多万人从事钩针编结,当时的钩针编织,成为家庭副业一个主要来源。而随着时代变迁,农村人口大量务工,原来家家都有的手工技艺逐渐式微,当年的盛况不复存在。

  昔日超过10多万人的一门技艺,如今仅存百余人。作为一项有着百年历史的“非遗”项目,钩针编织技艺如何有效传承,又如何与当下的创意产业紧密结合?需要充分运用上海扩大开放的机遇,把历史上原来“随身一只结花篮,忙里偷闲钩起来”这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化作城市工业或者旅游业的一部分,就象到国外旅游,看到意大利手工皮具、荷兰木屐、比利时巧克力现场制作那般国际城市传承人文的别致景致,既能让人参观体验城市的手工艺术,又能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把传统、市场和创意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是一种“非遗“传承的独特方法吗?

  非遗传承必须拓新路,才能走出现今单纯依靠政府扶持的状态。作为一个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手工编织技艺,克服原来单纯的个体技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和当下创意产业嫁接,突破钩针编结毛衣、连衣裙、披肩、手套等产品的束缚,对接时尚行业及新材料,配合现代服饰布艺、蕾丝、晶片材料,瞄准礼服、旗袍、婚纱、包袋、披肩、裙裤等”高大上”消费需求,是不是可以重开钩针编织技艺全新的市场,提供这个百年技艺传承的新路径。

  借助市场引导,和时尚产业、创意园区、古镇旅游景点结合,吸引“风投”进入,通过培训手工编织人才,工厂化制作手段,或与中小学手工技艺培训结合,发挥现有钩针编织技艺传承人作用,在社区文化中心和中小学,开办培训班,让钩针编织技艺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从而达到破解钩针编织技艺传承难题,光大这项珍贵技艺的崭新魅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非遗"更好活在当下    2014年07月02日
  • ·民间文艺,传承须有坚心素志    2016年06月16日
  • ·愿社会多一份“尊匠”之心    2016年06月08日
  • ·整天算计利害 哪来科学精神    2016年01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