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百年钩针编织技艺失传?

2014年04月01日 10:03   来源:东方网   王洪

  原先流传市郊的钩针编结技艺,至今已传承1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最辉煌时期曾有多达13万人靠此谋生。但遗憾的是,现在仅剩下百余人会这门技艺,且多数已是高龄老人,传统的钩针编结技艺面临失传境地。(3月30日《东方早报》)

  一根钩针加一条棉线,通过长短针、钩拉、缠绕等技法,就能编织出毛衣、连衣裙、披肩、手套等数十种花型多变、式样繁复的服饰,这是以前市郊女性都娴熟的手工活。上世纪80年代,市郊总共有10多万人从事钩针编结,当时的钩针编织,成为家庭副业一个主要来源。而随着时代变迁,农村人口大量务工,原来家家都有的手工技艺逐渐式微,当年的盛况不复存在。

  昔日超过10多万人的一门技艺,如今仅存百余人。作为一项有着百年历史的“非遗”项目,钩针编织技艺如何有效传承,又如何与当下的创意产业紧密结合?需要充分运用上海扩大开放的机遇,把历史上原来“随身一只结花篮,忙里偷闲钩起来”这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化作城市工业或者旅游业的一部分,就象到国外旅游,看到意大利手工皮具、荷兰木屐、比利时巧克力现场制作那般国际城市传承人文的别致景致,既能让人参观体验城市的手工艺术,又能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把传统、市场和创意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是一种“非遗“传承的独特方法吗?

  非遗传承必须拓新路,才能走出现今单纯依靠政府扶持的状态。作为一个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手工编织技艺,克服原来单纯的个体技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和当下创意产业嫁接,突破钩针编结毛衣、连衣裙、披肩、手套等产品的束缚,对接时尚行业及新材料,配合现代服饰布艺、蕾丝、晶片材料,瞄准礼服、旗袍、婚纱、包袋、披肩、裙裤等”高大上”消费需求,是不是可以重开钩针编织技艺全新的市场,提供这个百年技艺传承的新路径。

  借助市场引导,和时尚产业、创意园区、古镇旅游景点结合,吸引“风投”进入,通过培训手工编织人才,工厂化制作手段,或与中小学手工技艺培训结合,发挥现有钩针编织技艺传承人作用,在社区文化中心和中小学,开办培训班,让钩针编织技艺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从而达到破解钩针编织技艺传承难题,光大这项珍贵技艺的崭新魅力。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