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珠算“非遗” 文化传承别总盯着课堂

2013年12月06日 07:26   来源:郑州晚报   房清江

  4日,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10年前退出小学教材,专家称不排除重回课堂。(12月5日《新京报》)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珠算与此前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书法、昆曲、古琴等29项文化技艺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独特优秀文化的符号,浓缩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入选是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传承的一种期待。

  但是,对于非遗的传承一直都是尴尬的话题,已经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30项技艺中,除了端午节、书法之外,几乎都面临着传承无人的困境。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这些文化技艺已然失去了现实的生存土壤,实用性的失去,已然使得其生命力变得相当脆弱。即便如中国书法,与汉字关联紧密的技艺,也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勃兴而日益式微,写不好汉字的人越来越多。

  珠算亦是如此,珠算20年前还是会计职业的必备技能,10年前还在学生教材里有一席之地。但会计电算化取代珠算,其实是技能工具化的替代,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那么,脱离了实用性,珠算不用来算账,学珠算可能就是纯粹打算盘的游戏。以此类推,很多非遗的传承徒有外壳,只剩下外在的形式。比如,学昆曲、古琴,换不来三斗米,离普通大众注定很远。

  一些技艺申遗成功的同时,入课堂的声音便随之出现。逻辑亦很简单,大致跟“足球从娃娃抓起”的思维如出一辙,只是这样的倡议仅具理论意义。别的不说,书法进课堂不管从那个角度提出,至少到如今普及尚有难度。再者,这么多非遗的技艺,离现实的需要很远,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而无用,且不说是不是包袱,学过后便还给老师,也没实质意义。更何况,教育不是一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非遗”的价值内涵,并非外在的形式,而是智慧与创新。如珠算其实是建立在五进制与十进制基础上,数理计算的智慧创造,是思维的成果。又如,木结构建筑则是建筑力学原理与材料科学的完美结合。类似的这些成果,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创新便是其生命力。放眼历史,文化其实是进化的。换言之,文化需要传承其样式之内思维精华与创造精神,要传承这些基因,创新则是其律动不息的生命源泉。非遗亦是如此。我们有全球最多的入选名录,说明我们文化曾经因创新而辉煌,那么真正将这些遗产传承下去,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让文化各种基因重组、融合,催出领先世界的文化成果与文化样式。“非遗”传承别总盯着课堂,当成娃娃的事,而应把非遗文化的经典部分留于博物馆,把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传递给未来。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