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限塑令”不能沦为“卖塑令”

2017年06月15日 08: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练洪洋

  今年是“限塑令”正式施行的第九年。然而,调查显示:小商铺直接提供免费塑料袋,大商店卖塑料袋,已是司空见惯之事。在一些地方,“限塑令”可以说是名存实亡,已几乎沦为“卖塑令”。

  塑料袋这枚“硬币”,正面是“方便”,一拎就走、用完就丢,十分方便;背面是“污染”,塑料袋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所造成的白色污染令人头痛。“限塑令”旨在提高塑料袋获取的成本,让用户为使用塑料袋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事实证明,“限塑令”曾经产生了显著效果。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曾统计,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至2015年,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为便利性埋单的意愿与能力都提高了,一个塑料袋两三毛钱,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痛感。

  塑料袋滥用并非无解难题,不过需要大决心和大智慧。解决思路,一在堵,二在疏,三在教育。面对“限塑令”遭遇尴尬,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限塑令”改为“禁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料袋。理论上,全面出台“禁塑令”并无不妥,自然环境形势如此严峻,为了自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牺牲当下的一点点便利是必须且可能的。其实,“禁塑”也会带来新机会,如加速可降解塑料袋的市场机遇。

  “限塑令”出台之后,环保布购物袋、纸袋等替代品开始流行起来。不过,如果这些袋子没有多次利用而直接扔进垃圾堆的话,或许更不环保。为此,许多企业开始寻找可降解环保袋。譬如广东番禺就有一位创业者利用坚硬的石头做成塑料袋。这种“石头袋”无毒无味,通过光照和土壤掩埋可实现降解,既便宜又环保,备受市场青睐。据悉,该企业每月向全国各地市场供应过亿个“石头袋”。

  实际上,用什么类型的塑料袋,都不如少用、正确使用对环境贡献更大。在这方面,必须借助教育手段,使得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环境保护教育,不仅在学校教育,同时还要用经济手段激励环保行为,提高不环保行为的经济成本。譬如爱尔兰,自从实施塑料袋税之后,仅用4年就将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94%。最后,作为塑料袋的消费者,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责任,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慢慢把习惯改过来。

  (据《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