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限塑令”明确规定: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9年过去了,“限塑令”虽有一定成效,但多数人已渐渐忘记,甚至很多人感觉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铺随便给,大超市也不少用。(6月12日中国青年网)
“限塑令”有可塑性,执行就会不痛不痒。
从消费终端来说。在农贸市场,没有哪个商贩坚持“限塑令”而不给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袋。因为只要有人提供,他的买卖就会受影响。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从大超市来说,尽管不再向消费者免费提供购物袋,但可随便买,这反而提高了超市提供塑料袋的积极性。同时,超市内的塑料包装袋是可以随便用的,甚至有市民图方便,过度使用这些包装袋。显然,消费终端限塑的效果几乎为零。
从生产前端来说。塑料袋的生产成本太低,而纸袋或可降解塑料袋成本过高,何况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还可冒充可降解的塑料袋,这就使得生产商更愿意生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那么从前端就一败涂地,去要求终端自然费力不讨好。
从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环节来说。监管也存在可塑性。不管是生产前端还是消费终端,监管的力量和巨大的市场相比,就是每天24小时盯着也不会有明显的作用。往往是前脚查完走人,后脚照买不误。显然,被动性的监管也不讨好。
那么,这就需要考虑从制度上给予刚性加持,减少“限塑令”的可塑性。
一是通过税收杠杆调节生产商的行为。比如生产不可降解塑料袋实行高额税收,生产纸袋或可降解塑料袋,给予相应环保补贴。让生产商觉得生产后者更合算。这就从源头上减少不可降解塑料袋的泛滥。而即使生产不可降解塑料袋,也必须在塑料袋上印上厂家名称地址,以便于监督。
二是环保执法中要纳入塑料袋消费的项目。特别是来自上面的环保督查,不仅要暗访工厂,也要暗访农贸市场。这就倒逼地方政府让“限塑令”硬起来。
实行强硬的“限塑令”,不必担心给市民带来不方便。事实上,很多市民家里都有不少纸质或环保购物袋,只要市民从市场上拿不到塑料袋,就会慢慢养成自带购物袋的习惯。
总之,生产前端导引,消费终端倒逼,“限塑令”就不会“通则不痛”,而不再是“不通则痛”。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