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限塑令”在我国实施已有七年多,但效果并不明显。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而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甚至沦为“卖塑令”。
网民认为,单纯的塑料袋付费使用行而不远,缘于缺乏配套的监管执行,导致徒法难以自行。相关部门应综合施策,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并加快研发塑料袋的替代品。
徒法难以自行
在网民看来,“限塑令”施行数年,有成效,更有不足。“就我个人的生活体验,到市场买东西,确有很多人临时买塑料袋,但用环保袋的也不在少数。特别在超市,大爷大妈们几乎人手一个环保袋。与限塑令施行前相比,不用或少用塑料袋的人也在增多。”网民“王石川”说。
但为何政策执行效果不如预期?网民“邓海建”称,无非三个原因:一是塑料袋本就缺乏价格弹性,有偿还是无偿,基本都是刚需。一两毛钱的支出,在购物中没有什么消费痛感;二是“限塑令”缺乏配套的监管执行,最终“徒法难以自行”。仅仅有“限”,但没有“罚”,在商家与厂家试探安全后,破窗效应就成为常态;三是宣传失效,没能从消费理念上扭转交易中的“用塑惯性”。“仅有‘限塑令’,而没有养成公民自律,在环保袋价格居高不下的时候,免费塑料袋或收费塑料袋横行,就不难理解了。”他说。
网民“王聃”表示,“限塑令”之所以难以执行,不过缘于它再次陷入到了熟悉的零和博弈中:似乎没有谁的利益因此受到影响。厂家在违规生产塑料袋,却不被执法者所威慑;在长期的付费使用后,超市等地方已将有偿塑料袋视为理所当然;就算塑料袋的大量使用会带来整体环境的变差,但具体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不过是每次逛超市时多付出几毛钱来购买塑料袋,此种成本微不足道。当不奉行“限塑令”对谁都不会带来看得见的利益损害,那么它难以落地是必然的。
严格机制 源头治理
有网民指出,激活“限塑令”,需要管理更加有力。必须以严格的责任机制倒逼执法者,令其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严格监控塑料袋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
网民“夏熊飞”建议,与其大费周折去限制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不如从源头上禁止其生产,在全国普及可降解塑料袋。这需要政府部门转变治理思路,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后续处理同样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而且还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不如将治理的费用前置,用于防范污染产生上。将这些治理费用,用于补贴生产可降解塑料袋的企业,保证商家购买的可降解塑料袋价格与之前不可降解的价格持平,谁还会冒着可能被罚款的风险去选择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呢?当然,除了资金补贴外,还应当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不断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记者 张小洁 整理)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