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激活“限塑令”,不能依赖单一价格杠杆

2016年02月16日 10:07   来源:光明网   然 玉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遗憾的是,这一规定一直难以严格落实。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甚至沦为了“卖塑令”。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2月15日 澎湃新闻)

  之所以说“限塑令”效果不尽如人意,并非源于一时惊觉,而早有蛛丝马迹可循。无论是日常的经验观察,还是整体的数据统计,都表明民众对塑料袋的使用未能得到有效抑制。这样一个局面,无疑有违初衷。其再次说明,重塑消费习惯、强化环保意识,单凭所谓价格杠杠,注定不足以解决问题。事实上,降低塑料购物袋使用频率,就如同许多复杂的公共治理议题一样,都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策略。

  自从限塑令施行,时至今日已有数年之久。然而,这段看似不短的日子,相较于消费者此前“免费使用塑料袋”的历史,还是显得很短暂!在经年累月的消费实践之后,公众早已形成了对塑料袋的强烈依赖。这意味着,即便塑料袋开始收费,人们还是会下意识地继续“付费使用”。其实,几毛钱的塑料袋花费简直微不足道,远远不能让消费者产生价格痛感,故而当然不能引导其改变业已形成的、由来已久的行为习惯。

  一个尴尬的结果是,“限塑令”不仅未能“限塑”,反倒助商家“卖塑”赚得盆满钵满。我们一方面呼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另一方面却通过“付费交易”的形式将“塑料袋的使用”合理化。不得不说,这两者之间,实则是存在着矛盾的——由此,消费者并不会意识到“花钱用塑料袋”是一种不合宜、不环保的生活方式,而只会将之当成是心安理得的正常交易。“花钱购买”的市场过程,减少了公众使用塑料袋时的道德负疚,这在根本上背离了“限塑”的主旨。

  有限的价格杠杆,无力撬动消费者“使用塑料袋”的惯性。即便如此,也绝不意味着,职能部门就据此可以大幅度提高塑料袋定价或征税,从而强势逼迫公众改变习惯。其实,对于“限塑”,真正可以努力的方向,也许还在价格杠杆之外。比如说,优化源头治理,以返税等补贴措施,激励商家提供免费或廉价的“绿色包装解决方案”;再比如说,加强公共文化层面的引导,让“使用塑料袋”的行为,回归应有的、理亏的道德位置。

  绿色购物、绿色生活,正是体现于,拒绝使用塑料袋等细节之上。“限塑令”虽然不曾产生立竿见影的根治效应,但是它所传递的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理念,确乎是有其意义的。今后我们所应做的,就是要设法找到一套系统化推进环保治理的方法,而不再是仅仅依赖单一化的价格杠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