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限塑令收效平平,看得见的手哪去了

2016年02月16日 09:15   来源:钱江晚报   魏英杰

  自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限塑令”以来,若不是舆论不时抖落出来晒一晒,许多人已难以感受到这一纸禁令的存在。近日又有媒体报道,“限塑令”在我国实施七年多以来,效果并不明显,反倒是不少超市因卖塑料袋赚得盆满钵满。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或为政令发布者始料不及,实则一开始就埋下了隐忧。当初舆论对限塑令就心存疑惑,认定难以推行。今天回头看,相关政策制定与推行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也越发明显地暴露出来。

  限塑令“限而不禁”,本身就很奇怪。既然要减少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理应对其采取逐步禁止流通的办法。但相关文件却只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而不及其余。当时有关部门官员解释,这是因为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造成浪费和污染的情况较为严重,厚塑料袋重复利用率较高。实际上,符合标准的塑料袋所造成的浪费和污染一样严重。

  目前仅超市等场所规定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必须实行有偿使用。应当说,这个市场手段是个不错的方法,0.2元或0.3元一个的塑料袋,就可以让许多以往大手大脚用塑料袋的人“缩手缩脚”许多。但除了超市外,这个有效的“看不见的手”在哪呢?在农贸市场等地,塑料袋使用情况一如既往。

  更加让人纳闷的是,限塑令推行后,不符合标准的薄塑料袋,依然随处可见,“白色污染”仍然是满天飞。2010年就有报道称,限塑令实施之初,全国3万多家塑料袋生产厂家有一半企业停产或转产,而到媒体进行报道之际,相关生产厂家又恢复到2万多家。至今又有几年过去,若非加强监管,情况只可能变得更加糟糕。这和限塑令没有明确监管主体,而只是泛泛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相关。“九龙治水”往往沦为“群龙无首”,这是政策推行中的常见事例。

  可以说,缺乏配套手段及后续跟进措施的限塑令有很多令人遗憾之处。限塑令沦为“卖塑令”,既与限塑理念相对超前有关,也和政策制定不严谨有关,更和政策推行虎头蛇尾、“始乱终弃”有关。一项政策的推行,往往离不开政府、市场与公众三者互动。政府部门主要扮演政策制定与监管的角色;市场在其中发挥信息(价格)传导作用,如提供符合政策要求的产品或推出替代产品;公众主动和自觉接受程度,也会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倘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缺席,市场没有动力迎合政策方向,公众又对政策缺乏认同感,相关政策只能逐渐走向穷途末路。

  当然,不排除一种可能,即相关政府部门在政策实施后深感难以落实,索性将相关规定“束之高阁”,也会出现目前这种不死不活的局面。实际上,限塑令初衷是好的,如今有必要重新加以审视,对现有政策进行改版升级,使之更具有可行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