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科技进步会让我们失业吗

2017年06月14日 07:2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金旼旼

  日常新闻正在不断加剧人们对科技进步的担忧:优步的出现可能令出租车司机失业,而自动驾驶甚至可能令司机这个职业消失,富士康正大规模增加制造业机器人,“阿尔法狗”围棋击败了中韩顶尖高手……

  英国牛津大学两位学者卡尔·弗雷和迈克尔·奥斯本在2013年大胆预言:在未来10~20年间,美国47%的工作很有可能被自动化取代。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学院杰出研究员威维克·瓦德瓦更认为,在未来10~15年内,80%~90%的工作岗位将因为技术而消失。

  可以说,科技进步和劳工大众的对立,已成为当代无法忽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性问题。但是,科技真是就业克星吗?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是,在美国人一面抱怨科技夺走工作岗位的同时,美国就业市场却呈现极其健康的发展势头。

  据美国劳工部最新统计,目前美国就业/人口比为60%,而1950年时约55%。因此,虽然今天科技比1950年时发达得多,但和半个多世纪前相比,更多美国人拥有工作。因此,直观感受和经济统计之间的偏差令人震惊。人们对科技取代人力的担忧被夸大,或许是因为人们过度关注被科技消灭的工作岗位,而忽视了科技所创造的工作岗位。

  首先,科技发展将导致工作岗位在不同行业间重新分配,在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的同时,另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却增多了。1900年时,41%的美国人在农业部门工作,而到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2%。科技发展(尤其是拖拉机)的确消灭了农业部门的工作岗位,但同时却增加了工业部门的工作岗位。

  美国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总裁罗伯特·阿特金森的研究显示,今天科技每消灭10个工作岗位,就会创造6个新工作岗位,这一比例是1950年~1960年以来最高的,也意味着今天科技对就业的破坏力是最低的。

  其次,科技对工作的“替代”作用被过度关注,而其对工作的“辅助”作用则未获足够重视。例如ATM机的发明按理说将减少银行出纳的工作机会。但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大卫·奥托(David Autor)的研究发现,虽然从1995~2010年美国ATM机数量从10万暴增到40万,但1980~2010年期间银行出纳人数也从50万增加到55万。

  其原因在于,ATM的发明令银行新开分支机构的成本大幅降低,这促使银行开设更多分支机构,并雇佣更多人手。并且,ATM辅助银行出纳员解决了技术性含量较低的重复劳动,因而令他们可以有更多精力进行高附加值的销售、咨询等工作。

  再次,科技进步推升劳动生产率提升,这令社会总产出更高、经济效率更高,并最终令人们收入更高、闲暇时间更多,这将令旅游、医疗、文娱、健身、餐饮等消费需求变得更旺盛,而这将带动服务业工作岗位大幅增加,并且这些更个人化的服务很难被机器所取代。因此,奥托发现,虽然科技发展在不断消灭工作岗位,但却并没有减少工作岗位总量。一个基本事实是:科技消灭“职业(jobs)”,但没有消灭“工作(work)”。虽然迄今的历史证明,科技对工作“数量”的冲击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对工作“质量”的冲击不小。面对科技进步,一个大学经济学教授和一个汽车制造工人所受的冲击是不一样的。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的联合研究发现,有两大类职业难以被科技进步所取代。第一种是“抽象”职业,即那些需要解决问题能力、直觉、创造力、说服力的工作,例如金融交易员、工程师、教授、管理人员等;另一种是需要“动手”的职业,即那些需要环境适应能力、视觉和语言辨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工作,例如厨师、护士、保姆等。简单来说,高端职业和低端职业更加不容易被科技进步所取代,而最受冲击的恰恰是“中等技能”职业,比如销售人员、公司和行政文员、制造业工人、技工。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奥运奖牌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2016年09月02日
  • ·决定大国兴起的五种动力    2015年07月16日
  • ·让法律规范网上行为    2016年07月06日
  • ·以科技力量破除出租车行业垄断    2015年05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