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装儿子”背后的利益焦虑

2017年05月24日 14:47   来源:东方网   黄金鑫

  近日,在脱贫工作国家省际交叉考核中,中部某县上演了一场干部“装儿子”的戏码。为应付检查,避免“露馅儿”,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但“演技”再好也难让百姓接受,“假儿子”一句虚伪的“妈”,叫得老太太变了脸,气得小姑娘撇开了头,不仅被抓了个现行丢了脸,更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那份真心。(5月23日中青报)

  1963年的一个冬日,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为了解基层情况,走进了一户贫困家庭的大门,当他握着失明老大娘的手,听到旁边老大爷“你是谁”的疑问时,给出了一个让人铭记至今的回答:“我是您的儿子”;50多年过去了,在中部某县的一位贫困老人家中,这一幕再次上演,“人民的儿子”却变了味。

  由扶贫干部“装儿子”,笔者不禁想起了一个贫困县的领导,为了让上级考察时看到自己的扶贫成绩,竟然派一些小学生披着装化肥用的白塑料袋,趴在领导路过的山坡上“装扶贫羊”。脱贫攻坚中奇葩的弄虚作假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不管是“装儿子”,还是“装羊”,其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脱贫攻坚中的个人利益驱使。无论是即将过去的“十二五”,还是如今的“十三五”,脱贫工作对干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考核与升迁。不管是“不脱贫不脱钩”也好,还是“不脱穷帽就摘官帽”也罢,对工作在贫困地区的不少干部而言,脱贫工作成绩是衡量他们是否称职的标准。脱贫工作与扶贫干部的利益关系窥一豹而见全身。在这样休戚相关的政治背景之下,“数据造假”,“假装脱贫”欺骗检查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其二,脱贫现状影响地方利益。如果说扶贫干部挖空心思“假脱贫”是为了个人利益,那么一个地方想方设法“延迟脱贫”则是为了局部利益。现行的扶贫政策在投资、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均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上的优惠政策倾斜。谁是贫困县,就意味着谁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扶贫资金。让“贫困”这顶看上去寒酸的帽子竟然有了巨大的“含金量”。于是一些贫困地区的主政者不仅不着急脱贫摘帽,反而想方设法地留住“贫困”这顶“金帽子”,甚至不惜造假。在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时候,还闹出过“百强县中出现贫困县”的笑话。

  无论是数据造假、浮夸脱贫成绩,还是故意“拖后腿”,延迟脱贫步伐,都是欺上瞒下,对党和人民不忠诚的表现。必须刹住这两股脱贫领域的歪风。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总书记的指示,首先一条就是“实事求是”。转眼之间,快四年过去了。发生在扶贫领域的歪风邪气仍然时有发生。为了制止这股在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召开专门的会议,主流媒体也不止一次发表过专题文章,斥责各种造假行为。

  “解铃还须系铃人。”脱贫造假,根在扶贫干部,治在扶贫干部。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教育扶贫干部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认为,“是”就是事物的规律,“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脱贫攻坚遇到“硬骨头”、“堡垒”在所难免,但这不是弄虚作假的理由。坚持实事求是,把脱贫工作中的问题摆出来,聚全国之力,共同研究,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精准扶贫关键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医治脱贫工作弄虚作假的良方。服此方,则“装儿子”就可以成为“人民的儿子”。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