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近期房地产市场总体调控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解决。具体来看,就是一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压力也不小。他直言,未来一旦放松调控,房价就将出现反弹。
虽然这是一个被反复证明是正确的结论,但是,从权威人士的口中说出,还是让人感到有点突然、有点震惊。要知道,从2003年房地产市场放开到现在,房价一直是以飞机起飞的状态变动的。期间,进行过多轮调控,且屡次出现“史上最严”这样的政策,房价的变动轨迹也没有改变,甚至出现了越调控上涨动力越强的现象。很显然,在房价面前,调控已经成为鸡肋。
调控所以成为鸡肋,可能与调控本身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与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的态度密切相关。因为,调控政策是政府制定的,推动房价上涨的力量也来自于政府。如果不是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不是地方政府刻意把地价拉上去,房价也不可能这样上涨。用政府的矛刺政府的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自然不容多讲。
事实上,房价所以出现难以遏制的上涨现象,强大的调控政策也对其无可奈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的定位从起步开始就错了,就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形成市场那头该放的大多放了,政府这头该做的事大多没做。相反,有形之手却从无形之手那边抢了许多不该抢的“活”,尤其是对土地价格的控制。
也许有人会说,政府在土地价格上并没有刻意控制,地价大多是开发商炒出来的。不要忘了,政府在土地出让收入方面,是拿了大头的,是真正的无本生意。而政府从土地上拿的越多,购房者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十多年来,政府从土地上取得的收入已经达到四、五十万亿,如此规模的土地出让收入,又怎么可能不让房价持续上涨呢?
退一步讲,就算政府利用土地所有权拿钱,是应该的,是符合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但是,这些钱怎么花,却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生活中有句俗语叫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么,这些从土地上取得的收益,有多少是用于土地、用于为这些土地买单的购房者的呢?显然不需要多问。几乎所有的资金,都被政府用于与住房没有关系的方面了。如果有一半用于建设保障房、租赁房,不仅房价上不来,就算上来了,对居民住房问题也不会形成任何冲击和影响。关键就在于,下令通过土地出让收入把房价拉起来了,又不去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自然,房价就会成为矛盾的焦点了。所谓调控,也就会被房价牵着鼻子走了。
正是因为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定位错了,正是因为政府不知道在房价问题上还存在“买不起”这样的话题,所以,在大搞“土地财政”过程中,就不可能考虑百姓的感受和承受能力问题,不会下力气去建设保障房和租赁房,以至于到现在,土地出让收入仍然没有用作保障房和租赁房建设。所建设的保障房和租赁房,也都是通过各种负债,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专项贷款建设的。真的很难理解,为何不去动用土地出让收入这块奶酪,到底这块奶酪应当给谁享用,是政府享用呢还是百姓享用。
在政府定位没有得到重新修正、地方政府仍然死抓“土地财政”不放的情况下,所谓的调控,自然也就只能是一种摆设,一种暂时的行政管控手段,根本就不可能对房价产生任何约束。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过度放纵,过度依赖房地产,目前,银行也已经完全被房地产绑架、被开发商绑架。按照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在120万亿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1/3以上是涉房贷款。也就是说,如果房价真的出现大幅下降,系统性金融风险就会立即爆发。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敢去真正让房价降下来。
这也预示着,要想让房价不再成为百姓的泪、百姓的痛、百姓的恨,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保障房和租赁房建设力度,把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解决好,而不是再去围绕房价做文章。实践证明,围绕房价的调控已经没有出路,甚至可以说是死路。如果能够从保障房和租赁房建设中杀开一条血路,房价问题也就可以被淡化,房价也就不会成为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舆论和公众不关注房价了,房地产问题也就不会成为焦点问题了,就可以完全交给市场了。而这,需要政府赶紧重新定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