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看涨房价者,请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2017年01月20日 07:08   来源:红网   乔瑞庆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表示,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房价走势总体趋稳,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持平,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涨幅回落。有专家表示,20个严格调控的城市房价将出现10%左右的价格下调空间。(1月19日《证券日报 》)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房价已经成为冰冷而锐利的剪刀,无情地将中国社会剪开。买过房子的盼望房价继续涨,坐等升值,尽管对很多人而言,这种升值仅仅是账面价值。没买房子人希望房价尽快跌下来,早日圆了自己的“居住梦”。

  整体上看,房价的持续上涨,增强了住房的投机属性,吸纳了大量的货币,挤压了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这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危害颇大。正因为此,决策层才一次次调控房价,并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房地产为满足居民居住需求服务。调控房价是基于社会利益而非个体利益。

  对于买房为了居住的人而言,真的不必为房价下跌而太过伤心。既然你只是居住,房价涨也好,跌也罢,和你真的没有太大关系。你要的是房子的使用价值,房子的价值就不得不放弃。

  真正担心房价下跌的是四类人。第一类人是房地产开发商及其管理人员。这些人是高房价的直接受益人,自然恨不得房价涨上天。至于房地产业内的上班族,并不是高房价的受益人,毕竟你那点工资还要用来买房子。

  第二类是试图依靠房地产赚政绩的官员。这些官员扭曲的政绩观让他们忽视了民生需求。仅仅关注高房价带来财政收入以及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地产项目。

  第三类是依附房地产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最擅长选择性地处理数据来论证高房价的合理性,从开发商那里拿到不菲的“代言费”。高房价一方面证明了他们“观点”正确,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的“代言费”随之提高。

  第四类是房地产投资投机者。这类人依靠自己对房地产市场的“敏锐性”,赚取投资收益,但一旦房价下跌,可能亏得一地鸡毛。

  这四类人是高房价的既得利益者,并且基本都属于社会的高收入阶层,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有着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一旦房价稍微下跌或者有利空房地产的消息出来,这些人马上会利用自己的资源为房价上涨“摇旗呐喊”。

  从去年9月底10月初开始至今,各地调控房价的成效初显,统计数据也显示房价在逐渐回调。无论对宏观经济还是社会民生,这都是一个好的趋势。可是高房价既得利益者不乐意了!开始找人论证高房价的合理性了。从11月底开始至今,网上总有人说2017年房价要涨,并且要暴涨。其中,一位素有“大炮”之称的原地产大亨的看涨言论最有代表性。从网站到微博再到微信朋友圈,到处都充斥着房价看涨的言论。

  可是房价真的有上涨基础吗?限于篇幅,不去一一驳斥那些选择性的数据。看似客观的数据往往隐藏着主观偏见。无聊的数据游戏其实没意思至极。任何经济观察都要基于现实。看看身边人有多少不抱怨房价太高的?!且不说想要进城而囊中羞涩的农民伯伯,就是那些在城市工作的“白骨精”,有多少不为高房价所累?如果房价一直涨下去,今天是逃离“北上广”,明天也许就是要逃离城市。当普罗大众都为高房价吐槽而缺乏购买能力时,商品房的购买需求在哪里?购买需求不足,房价上涨的支撑力又在哪里?

  看涨房价者,请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自欺而欺人!健康的中国经济真的不需要高房价!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