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剩女”推高房价 让男女关系更平等

2017年02月23日 07: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秀宁

  女性已经向着性别平等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经济平等。那些用“是否结婚”来衡量女性是否成功的老观念,已经无法影响这些走向独立与平等的女性。

  -------------------------------------------------------

  居高不下的城市房价,与经常被炒作的“剩女”现象,都是当代社会的热点。因此,当这两个话题被联系到一起的时候,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日前,经济学家金岩石的一句话就这样成了舆论的焦点,他说:“‘剩女’多、离婚率高的城市,房价一定会上涨。”

  金岩石认为,女性初婚年龄较高,核心家庭离婚率在30%以上的城市,房价一定会涨。在他看来,大龄未婚女性会通过投资房产,来消除结婚较晚造成的心理压力。金岩石引用国内某著名婚介网站的数据称,厦门的27岁以上未婚女性人数最多,深圳、杭州、北京、广州、上海、青岛紧随其后。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住宅销售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6年中国房价大幅上涨的地区有深圳、北京、厦门、上海等地。这与“剩女”居多的地区有很大的重合度。

  当然,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性。房价与大龄未婚女性比例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足以将房价上涨的“黑锅”甩给大龄未婚女性们。不过,在笔者的生活经验里,却也确实有些例子能佐证金岩石的观点。

  笔者的朋友圈中,大龄“剩女”的数量日益攀升。她们之中的很多人是高学历(不乏优质海归)、高收入(年薪30万元以上)、高颜值的“三高”人士。她们之所以“剩”着,是因为她们对婚姻的要求更严苛,不同于许多女性“找个人凑合嫁了”的心态,她们更追求自己与另一半在价值观上的契合,以及人生规划上的共融。

  这部分对婚姻要求高,收入也高的未婚女性,有能力独立买房,而不需要通过房子来筛选对象。而一些离婚的女性之所以敢于结束原先的婚姻关系,也是因为在个人财务上摆脱了对丈夫的依附,不需要依赖婚姻带来安全感。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来说,房子可能是家庭最重要的财产,房子对婚姻的捆绑效应深刻而又无形。假如一个女人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买房,那么她在选择人生伴侣的时候,就可以变得更加独立和纯粹,这确实是“剩女”买房的合理理由。

  在大龄未婚女性比例高、离婚率高的大城市,男女关系往往更加平等。在这些城市的名牌大学里,女生的比例已经和男生不相上下(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女生数量已经超过男生),女性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在这些地方,女性已经向着性别平等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经济平等。那些用“是否结婚”来衡量女性是否成功的老观念,已经无法影响这些走向独立与平等的女性。

  对于独立女性来说,婚姻不是为了房子,而是为了人;如果那个人没有等到,那么就不会将就。这些女性无需再为了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而选择婚姻,而是可以自己购房,走向自主,这确实可能对地区的房价有所影响。

  影响房价的变量很多,土地供应、限购政策、区位发展、经济环境、税率政策等等都可能对房价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群体经济状况的变化,比如退休老人收入上涨、40岁男人收入上涨等等,都会推高房价。金岩石的判断恐怕并没有太大的经济意义。但是,他这番话折射出的社会意义却值得我们关注:如果一座城市的房价真的能被单身女性的购房需求推高,或许我们的社会就又向着性别平等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墓价超房价殡葬业暴利何时了    2017年02月20日
  • ·六因素致今年房价很难上涨    2017年01月25日
  • ·控房价须控制资金“总闸门”    2017年01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