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需要明确产业分工

2017年04月10日 11: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胜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仅要打破城市间的空间限制,更重要的是打破体制障碍和行政区域限制,以便于全要素流通、区域分工合作,形成三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新格局。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开始向纵深推进。根据不久前公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国家发改委今年将加快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关中平原、呼包鄂榆等多个城市群发展规划。

  当前,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即是国家“双向”开放的重要平台,也是担当“一带一路”国际运营中心的重要角色。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已具雏形,破局产业协同、市场一体化应成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产业分工亟需明确规划,香港的国际金融区,澳门的世界旅游中心,深圳的科技创新中心,广州的人才汇聚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红利,正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增长极。预期值得欣喜,同时也应看到,当前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水平仍然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存在较大差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仅要打破城市间的空间限制,更重要的是打破体制障碍和行政区域限制,以便于全要素流通、区域分工合作,形成三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新格局。

  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加强三地产业协同,则是这个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对此,粤港澳三地推进协同发展,应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区域优势互补原则,把产业对接协作和实现市场一体化进程作为改革重点,努力实现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除了引导三地在发展上形成特色,还应多想办法刺激协同方面的市场积极性。比如,加大产业合作的财税扶持力度,引导粤港澳地区内企业跨行政区域进行产业协作配套,协调推进企业跨区域技术合作、资本合作以及并购重组等,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在发挥三地区特色优势时,还应对粤港澳三地的特色情况进行梳理分析。香港除了积极提升自身的国际金融地位和创新研发实力外,可使之成为大湾区“超级联系人”。澳门是典型的城市经济体,产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将有效扩大澳门发展空间,延伸其城市功能。澳门要抓住这次发展机遇,除了继续为区域融合提供休闲式服务外,更要发挥“精准联系人”角色,以免落入被规划的尴尬局面。

  “精准联系”就是要集中精力做好事,利用澳门独有的优势对准利基市场做好内地与葡语国家的供求对接。澳门大可帮助内地众多的网络视频企业将内地优秀剧集、纪录片翻译成葡语,开拓葡语国家市场,推广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好声音。

  论证好产业布局调整后三地的合作互补关系,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突出整体优势的产业协调机制,就一定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乃至更大的范围中,培育出健康可持续的产业体系。(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胜磊)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须实现五大战略转向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