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欧阳宸认为,要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层次金融需求,还需进一步加大政策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加高效、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变化,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和落实,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还将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引擎。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企业“走出去”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创新应进一步发挥助推作用,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结合,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
金融创新的终极目标就是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路径和效率,创新的方式无外乎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创新,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创新,其最大价值一定是通过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体现的。
从长远看,要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层次金融需求,还需进一步加大政策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加高效、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是要加大金融业的开放力度,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推动外资管理,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建设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在通关融资资本市场、保险、法律保证以及财税政策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对“走出去”的企业给予政策法律扶持。通过签署多边及区域高水平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边征税协定,完善双边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权益。
二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道路连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互通的基础,需要大量投资。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金融机构和金融业要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作为支持重点,优化整合涉外金融资源,引导国际国内投资者合理布局,顺应开放性经济转型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资金,支持企业在国外发行股票和债券、基金。
三是要充分发挥贸易金融的作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畅通。“一带一路”沿线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普遍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短缺等问题,以及基础设施不足、市场规模狭小等发展瓶颈,贸易畅通亟待金融服务创新。只有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才能打通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实现沿线国家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流通。具体包括拓展人民币输出和回流的渠道;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发挥政策性银行金融性的作用;拓宽外汇储备利用渠道,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长期的外汇资金支持。
五是要提高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复苏,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需要深刻调整。我们要积极推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改革,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新兴发达国家的投票权和话语权。
(欧阳宸,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投融资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创新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2017年PPP应加强产业发展和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改革关键是解决怎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