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福兮”在蛇年春晚爆火之后,机器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在哈尔滨亚冬会,人形机器人“夸父”和火炬手互动;在杭州建德,机器人警察与市民握手;人形机器人“天工”已能轻松登上百级台阶,“青龙”正在学习打太极、拧螺栓……据报道,被视作未来畅想的人形机器人,正从不同场景走进大众生活。
从大个头机器人在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化工等产业中担当重任,到身形小巧的机器人在餐馆、酒店等商业场所跑腿迎客,机器人正加速跑到我们身边。相较而言,能稳定地感知、行走,甚至拥有灵活“大脑”的人形机器人,制造难度大、科技含量高。跑步、跳舞、街头执勤的人形机器人问世,表明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前进,通过越来越智能高效的方式便利社会生活。
人形机器人从科幻电影走进现实生活、机器人产业踏出新路,背后是强大的“智力”支持。2012年,科学技术部印发《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重点研究工业机器人,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等。近年来,多地密集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为机器人“成长之路”注入活力。此外,AI大模型、人机自然交互等技术的进步,也在帮助人形机器人“身心升级”。
作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准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越来越能“读懂”人心,机器人在养老、文旅等领域,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在养老院,可以辅助老人上厕所、给老人送药;在宾馆,可以给客人送外卖;在家庭,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外语、编程等知识。人形机器人纷纷上岗,不仅能解决部分行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