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回暖,“每逢佳节胖三斤”的人要开始健身减脂了。不过,如果你不想自己跑步,有人可以帮你跑。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少平台上出现了“代跑步”的卖家:按公里数计费,躺在家里就能刷新跑步纪录。
听说过代购、代跑腿、代驾、代练,没想到跑步也能“代”。伴随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事必躬亲,只要动动手指,各种千奇百怪的“代服务”应有尽有。但连锻炼身体这样的事都能请人代劳,不免令人称奇。
“预制健身”的动机,并不难理解。细究一下,不外乎以下几类。有的是想蒙混过关,学校对学生提出校园跑步打卡相关要求,学生嫌麻烦迈不开腿,干脆让他人代劳;有的是为完成企业团建任务,自己抽不出时间又不能拖后腿,只好寻求“外挂”;还有的是为塑造人设,本身并不是跑步爱好者,但为了呈现出一个“精装修”的朋友圈,便来花钱做个“形象管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跑步,和飞盘、拳击、瑜伽一样,往往意味着自觉、自律,有助于打造年轻群体中流行的爱运动人设。以此为包装素材,本身也是一种对健康精致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但美好生活是靠自己描绘的,再精巧的预制也无法媲美迈开腿、动起来的感觉。连必要的运动都能免则免、花钱请人代劳,数据是好看了、面子是过关了,最终燃烧的却是别人的“卡路里”。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想投机取巧,还是试图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本质都不过是自我陶醉、自欺欺人。更何况,精心粉饰编制的“健身剧本”尽管看上去很美,却也有触碰道德底线、法律红线之虞,剧本收尾如何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于花钱打卡的学生,违反规定找人代跑,可能会面临成绩取消、给予警告、记过等处分;于跟风卖人设的“演员”,即便伪装树立的美好形象没被戳破,交易背后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也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