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宠”的现金与更好的生活

2017年03月28日 08:2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姚龙华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支付方式的变革,既是支付规则的重塑,也是办事规则的重塑;既是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既是城市文明的蜕变,也是社会治理模式的革新

  没有现金,能不能生活?没有现金,会不会生活得更好?

  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行一时的美国动漫《加菲猫和他的朋友们》吗?其中有一集片名为“现金携带者”,加菲猫的主人乔恩·阿弗克因使用现金而成了一名“病毒携带者”,购物时被收银员当成不可理喻的异类,甚至被警察当成危险分子逮起来,直到现金经过化验没有发现异常才得以脱身。

  与其说银幕故事把现金视为“洪水猛兽”是一种艺术夸张,倒不如说它像一个合理的预言一样预示着现金的未来。其实,早在1968年的一篇文章里,杰克·莱夫勒便预测未来将出现“无现金社会”,只需要一张身份证件就能支持所有交易;2007年2月17日《经济学人》的封面故事,则设想现金将像恐龙一样注定会灭绝,并预言现金的存在至多不会超过2022年。

  前不久,支付宝官方微博放话,用5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与生活中“只能用现金”的场景死磕。事实上,“无现金社会”正日益演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趋势。随着现代支付技术的革新、金融制度的完善、信用体系的成熟,非现金支付(如借记卡、信用卡、近场支付、移动支付、电子货币)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流行开来,现金则开始“隐形”。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国家。根据权威研究机构公开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一项来自外媒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中国网友认为现金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现金的“失宠”与移动支付的“走红”,实质上是货币形态随着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组织形态演变而不断进化的必然趋势。非现金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迅速崛起,给消费观念更新、商业模式创新乃至金融竞争格局重塑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场革命。非现金支付的普及,最直接的好处是人们“不用担心掉钱,不用担心收到假钱,不用担心找错钱”。“手机在手,支付无忧”,有力地降低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升级了人们的日常消费与公共服务体验,催生出更具活力的共享经济。

  不过,非现金支付毕竟是个新事物。相关调查显示,非现金支付已成为网络安全的“重灾区”,人们的“电子钱包”也面临着狡猾扒手的觊觎,支付效率与风险的“跷跷板”尚未找到平衡点。同时,非现金支付是全程留痕的,“第三双眼睛”是实时在场的,犹如一座全景电子监狱,对个人自由与隐私形成巨大挑战。此外,非现金支付容易导致一些人不经意间超支,“无现金社会”则会把一些难以适应新技术的群体甩在外面,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支付方式的变革,要“消灭”的不是特定的货币形态,而是一切不合时宜、不甚方便的支付形式。非现金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便捷程度是有目共睹的,安全也是一个可解决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移动支付的开放程度、公平性与可及性简直超乎想象。相关数据表明,从移动支付渗透率来看,内陆的西藏以90%的移动支付占比排名第一,随后是青海、甘肃,都远远超过沿海省份。同时,城乡之间的移动支付用户比例基本没有明显的差异,移动支付的普及让城乡之间的“生活鸿沟”越来越小。

  今年2月,央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将正式挂牌,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力正在形成;支付宝从3月5日起推出“史上最大规模的无现金推广计划”,微信支付“无现金日”活动崭露头角,银联正在力推近场支付技术,传统银行业竞相推出新的数字化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移动支付,自下而上的市场推力不断加大。“无现金社会”的脚步已经不可阻挡。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支付方式的变革,既是支付规则的重塑,也是办事规则的重塑;既是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既是城市文明的蜕变,也是社会治理模式的革新。总之,“无现金社会”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将是无处不在、极其深刻的。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对新事物、新技术的包容性大、接受度高。同时,深圳先前在IC卡闪付、HCE手机支付、电子钱包、深圳通等小额非现金支付方面做了各种尝试,很多市民对非现金支付已经习以为常。再者,深圳的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与信用体系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能够有力支撑“无现金社会”的建设。据此而言,深圳推广普及非现金支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有条件率先打造“无现金城市”,创造更美好的现代生活。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