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失宠”的现金与更好的生活

2017年03月28日 08:2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姚龙华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支付方式的变革,既是支付规则的重塑,也是办事规则的重塑;既是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既是城市文明的蜕变,也是社会治理模式的革新

  没有现金,能不能生活?没有现金,会不会生活得更好?

  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行一时的美国动漫《加菲猫和他的朋友们》吗?其中有一集片名为“现金携带者”,加菲猫的主人乔恩·阿弗克因使用现金而成了一名“病毒携带者”,购物时被收银员当成不可理喻的异类,甚至被警察当成危险分子逮起来,直到现金经过化验没有发现异常才得以脱身。

  与其说银幕故事把现金视为“洪水猛兽”是一种艺术夸张,倒不如说它像一个合理的预言一样预示着现金的未来。其实,早在1968年的一篇文章里,杰克·莱夫勒便预测未来将出现“无现金社会”,只需要一张身份证件就能支持所有交易;2007年2月17日《经济学人》的封面故事,则设想现金将像恐龙一样注定会灭绝,并预言现金的存在至多不会超过2022年。

  前不久,支付宝官方微博放话,用5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与生活中“只能用现金”的场景死磕。事实上,“无现金社会”正日益演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趋势。随着现代支付技术的革新、金融制度的完善、信用体系的成熟,非现金支付(如借记卡、信用卡、近场支付、移动支付、电子货币)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流行开来,现金则开始“隐形”。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国家。根据权威研究机构公开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一项来自外媒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中国网友认为现金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现金的“失宠”与移动支付的“走红”,实质上是货币形态随着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组织形态演变而不断进化的必然趋势。非现金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迅速崛起,给消费观念更新、商业模式创新乃至金融竞争格局重塑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场革命。非现金支付的普及,最直接的好处是人们“不用担心掉钱,不用担心收到假钱,不用担心找错钱”。“手机在手,支付无忧”,有力地降低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升级了人们的日常消费与公共服务体验,催生出更具活力的共享经济。

  不过,非现金支付毕竟是个新事物。相关调查显示,非现金支付已成为网络安全的“重灾区”,人们的“电子钱包”也面临着狡猾扒手的觊觎,支付效率与风险的“跷跷板”尚未找到平衡点。同时,非现金支付是全程留痕的,“第三双眼睛”是实时在场的,犹如一座全景电子监狱,对个人自由与隐私形成巨大挑战。此外,非现金支付容易导致一些人不经意间超支,“无现金社会”则会把一些难以适应新技术的群体甩在外面,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支付方式的变革,要“消灭”的不是特定的货币形态,而是一切不合时宜、不甚方便的支付形式。非现金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便捷程度是有目共睹的,安全也是一个可解决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移动支付的开放程度、公平性与可及性简直超乎想象。相关数据表明,从移动支付渗透率来看,内陆的西藏以90%的移动支付占比排名第一,随后是青海、甘肃,都远远超过沿海省份。同时,城乡之间的移动支付用户比例基本没有明显的差异,移动支付的普及让城乡之间的“生活鸿沟”越来越小。

  今年2月,央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将正式挂牌,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力正在形成;支付宝从3月5日起推出“史上最大规模的无现金推广计划”,微信支付“无现金日”活动崭露头角,银联正在力推近场支付技术,传统银行业竞相推出新的数字化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移动支付,自下而上的市场推力不断加大。“无现金社会”的脚步已经不可阻挡。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支付方式的变革,既是支付规则的重塑,也是办事规则的重塑;既是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既是城市文明的蜕变,也是社会治理模式的革新。总之,“无现金社会”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将是无处不在、极其深刻的。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对新事物、新技术的包容性大、接受度高。同时,深圳先前在IC卡闪付、HCE手机支付、电子钱包、深圳通等小额非现金支付方面做了各种尝试,很多市民对非现金支付已经习以为常。再者,深圳的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与信用体系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能够有力支撑“无现金社会”的建设。据此而言,深圳推广普及非现金支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有条件率先打造“无现金城市”,创造更美好的现代生活。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无现金社会”并不遥远    2017年03月10日
  • ·支付手段改变带钱习惯    2016年11月03日
  • ·“谢绝现金”支付有失社会公平    2016年07月13日
  • ·餐馆“谢绝现金”是咋回事    2016年07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