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功利意识作祟 影视收视造假难除

2017年03月15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一方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过去一段时间不被重视的慢综艺受到了交口称赞,大量低俗、搞笑、博眼球的真人秀节目退出电视荧屏;一方面,花钱买点击量、票房的作假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表示,虚假的数据不能成为衡量文化项目成功的标尺,文艺创作更不能误入假数据营造的“假潮流”之中,应该建立公正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3月13日《新闻晨报》)

  影视“假潮流”折射文艺“浮躁心”

  中国经济网网友 丁恒情

  为了收视率,电视节目千篇一律,原创能力大大丧失,大量低俗、搞笑、博眼球的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为了票房,卖座与否成为一些导演接片拍片的唯一出发点,烂片大行其道,许多优秀作品“叫好不叫座”。当资本逻辑绑架了影视产业的艺术思维,收视率成为检验影视剧价值的核心标准,经济效益被无限放大,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行业的无序化和无品位竞争怪圈。

  浮躁,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时难以避免的现象,过多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社会效益。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要沾满铜臭气,高收视率绝对不能等同于高质量。影视“假潮流”提醒我们,只有从根本上肃清唯收视率马首是瞻所带来的创作上的负面影响,只有真正实现收视率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才能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功利意识作祟 影视收视造假难除

  中国经济网网友 苗凤军

  影视剧“造假”,根本原因还是功利意识作祟。正是这样,让影视行业出现了严重的失诚行为。相关部门应该及早进行治理,坚决制止文化市场的失诚行为。

  对弄虚作假的影视剧,要拉入失诚黑名单,在制度上对相关的演职人员进行约束。只有加大处罚力度,中国的影视市场才有诚信可期,才能建立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也才能看到影视剧作品的真正含金量。

  打击影视造假仅有处罚还不够

  中国经济网网友 龙继辉 

  树立正确的文艺评价体系是根本。不能唯票房是瞻,电影评奖只能将票房作为参考,主要还是以电影的艺术价值、语言表达技巧、人物刻画以及弘扬的价值观为主要考量。

  电影评奖主办方严格履职是治标之策。要弄清楚电影票房是否注水,其实很简单,只要电影评奖方愿意充当“包公”,打开票房统计后台数据库就能水落石出。

  行政追责是补充。票房注水,导致电影票房虚高,严重影响了电影票房统计数据的公信力,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还电影票房统计市场一片净土。观众的评判能力也很重要。作为电影观众,不能人云亦云,仅凭票房高低决定是否观看。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