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法定货币虚拟化正在来临

2017年02月10日 07: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陈思进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沉寂许久的比特币死灰复燃,价格攀升。今年年初,比特币价格最高达到每枚近9000元人民币,两周暴涨60%,引起中国央行的关注,并开始进一步加强对比特币交易的监管。

  随着监管部门组成的检查组,围绕支付结算、反洗钱、外汇管理、信息及资金安全等情况的检查,监管部门提示投资者,应当关注比特币平台交易风险,审慎参与投资活动,防止成为地下钱庄的洗钱工具或资产转移海外的手段。

  比特币由于其匿名、完全去中心化等“优点”,一度受到追捧,近期比特币再度火爆,一个重要原因是被某些人刻意将货币虚拟化与虚拟货币混为一谈。事实上,虚拟货币和货币虚拟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何谓虚拟货币?欧洲银行管理局2014年将其定义为“既非由中央银行或公共机构颁发,也不一定要连接于一种法定货币,但作为支付手段被自然人或法人接受,并且可以进行转让、存储或可以进行电子交易的一种货币”。

  比特币就是一种典型的虚拟货币——并不是真正的货币,也并非真正的商品,却伪装成货币和商品。那么,什么是货币虚拟化呢?比如,一种具有梦幻般色彩的区块链技术,或许是货币的未来形式。目前,世界上与之相关的企业(包括硅谷)已投入数亿美元,以此为基础建立无摩擦移动资产的商业模式。许多企业正试图使用区块链技术来创建智能货币。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家利用区块链技术作为垫脚石,快速发展货币虚拟化。不过,那些被虚拟化之后的货币并不是比特币这种虚拟货币。

  比如,IBM的区块链技术正在被测试用于跟踪高端商品,像是钻石和艺术品,来解决盗窃和假冒问题。沃尔玛正在使用区块链来跟踪食品,有可能会让这家零售巨头针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做出更快的反应。

  此外,摩根大通也表示计划开发区块链技术。去年9月,美洲银行宣布将与微软合作,共同开发和测试区块链网络技术。目前全球有超过50家最大的金融机构,已经组建了一个区块链联盟——R3区块链联盟,共同研究和开发潜在的区块链技术。

  而且,在现有的银行系统中存在大量调解环节,因为各银行间的记录保存,存在着大量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的后台工作、人力成本。根据Autonomous Research预计,到2021年,投资管理公司能够通过区块链节约160亿美元成本。

  有媒体日前报道称,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春节后央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将正式挂牌,中国央行将成为全球首个发行数字货币并开展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显然,中国央行也正在推进货币虚拟化,即将人民币数字化、虚拟化,并非放弃人民币而采用其他虚拟货币。也就是说,货币虚拟化实际上是数字化的法定货币,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支付形式,所采取的还是人民币,而非比特币、莱特币和Q币等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只是不受控于国家金融机构而存在的一种数字化货币形式,并非真正的货币。比特币是企图改变货币发行规则的数字货币,货币虚拟化则是改变支付方式,两者性质不同。随着法定货币虚拟化未来逐渐推进,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结局也可想而知了。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虚拟货币投资“步步惊心”    2014年07月25日
  • ·虚拟货币能冲击现实世界吗?    2013年05月10日
  • ·整治虚拟币传销应趁早介入    2016年04月11日
  • ·比特币虽火 冲击力有限    2013年11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