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鸡年春节即将来临。据报道,仅北京就有1400多万人离开,相当于希腊和爱尔兰的总人口。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将变成“空城”。今年还有近600万人选择出境旅游。这些数据都再一次刷新了纪录。春节正是以这种超级壮观的人类活动场景,展现出它的惊人力量,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新春的第一封家书:你想对家人说什么?
妈妈,前几天您给我打电话,问我订到票没,要我今年早点回家,相亲次数多点儿,机会就大点儿。妈,我怎么会不想找呢?在每一个失眠的夜晚,只有苦痛、挣扎与绝望占据本该璀璨的青春之夜。妈,您说我没有音乐天赋,不要我白日做梦。我知道,我应该做一个“听话”的儿子,一切按部就班。可是,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立场与坚持。哪怕最后无法实现,我也无怨无悔,至少我曾倾尽全力,努力做真实的自己。
妈妈,可不要对我绝望,我相信希望的太阳终将升起。我还在路上,还相信明天。今早上班途中,北京上空出现了美丽的朝霞,瞧,一切都在改变呢!我也用抢票软件订到了票,虽然没座位,但能回家就好。回家后,我会听您的话,好好相亲,争取早日为您找到一个儿媳妇……【详细】
“年味”不会因缺鞭炮而寡淡
并不否认,放鞭炮是一个流传千年的民俗。从“爆竹声声辞旧岁”的对联,就能够理解这种民俗寄寓的美好。确实,燃放鞭炮有助于增加年味,更贴近传统文化,但也要看到,放鞭炮放出的代价太大。且不说每年由此引发的火灾,造成的伤亡;也不说每年因为燃放鞭炮而造成的浪费,增添的垃圾;单从环境角度说,当前已然不能承受全民燃放鞭炮。
倒不是一概反对放鞭炮,而是认为时代条件不同了,能够少放尽量少放,可以不放尽量不放。从真正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发展出这个时代的过年风俗,而且不会影响过年的年味。【详细】
春节出行,尤其需要拒绝“路怒”
“路怒”不一定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属于应急障碍。特别是在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一些人时常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易疲劳、易焦虑、缺乏耐心等。
对道路交通安全来说,带着愤怒上路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春节出行,尤其需要拒绝“路怒”。希望每个驾驶员在每次出行之前,都提前规划好行车路线,把路上的时间预留充足,遇到堵车时不要太着急。同车的乘客或亲朋好友如果发现驾驶员情绪波动大,一定要及时劝阻,做到车上路、人息怒,把健康送给自己,把文明留给城市。【详细】
春节难得团聚 少玩手机
春节团聚,本该是多聊聊生活和工作,一起包包饺子拉拉家常,多走走转转,尽享团圆之乐的好时光。把大量时间交给手机,无暇顾及亲人,亲人也许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一定会感到遗憾和失落。好不容易团聚,他们对儿女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不要求你天天给他们铺床叠被,你能从手机上抬起头来,多看看他们,多陪陪他们,足矣。【详细】
期待看到全面客观的返乡记
对从农耕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中国来说,对上溯三四代大多是农民的中国人来说,农村永远是每个人心中遥远的乡愁,返乡记则是身在城里的人群回乡的观察,其受关注度标志着城乡之间差距的凸显程度。
不同的人返乡,可能会看到很不一样的农村。但观察中国农村需要有整体视野。一方面,中国农村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此之家乡不同于彼之家乡;另一方面,观察角度也很关键,在乡愁基础上,既要有外部的冷峻观察,还要深入理解农民和农村。【详细】
微言大义:
@龙城捕快小汤:今年大年夜、年初一值班,第四年不回家过年了,但是爸妈都很理解我,感谢。
@J1N-古着刺青:你们都怎么过年呀?是不是都和我一样觉得越长大过年越没意思了?!
@李呀么李菇凉:小时候最期待过年,越大越烦,不喜欢三姑六婆打听我的近况,不喜欢客套装乖巧,不喜欢听家长里短,最近就想离群索居一个人好好待着。
@S_Loki:一天到晚心疼佟丽娅,心疼谢杏芳,心疼王宝强,一帮收入都没到10万的,心疼人家年收入上亿的富豪,你是有人家漂亮,还是比人家有钱?心疼个屁!先心疼一下自己吧!过年了,你有钱过年吗?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一年又一年,春节像是一幅巨型画卷,从这里你可以看到多彩中国。有人此刻仍在岗位值守,有人已开启假期模式;有人坐上了高铁,有人连卧铺都没见过;有人远赴海外过年,有人辗转奔向故乡;有人彷徨失意,有人踌躇满志……风雨无常,四季恒在,愿你心有所向,行走千里万里仍有能力重返原乡。
最后,祝您新春愉快,鸡年吉祥!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