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的第一封家书:你想对家人说什么?

2017年01月26日 07: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辞旧迎新之际,人们以各种形式回忆过往,展望来年。我们邀请作者以家书形式,向亲人讲述过去一年的自己,向未来提出自己的期许。他们有在外闯荡的打工者,有游历于海峡对岸的学子,有父亲,有幸运地拥有兄弟姐妹的90后,也有人经历了父母双亡的悲痛……一封家书或许不足以展示大时代的全貌,却足以从中读懂微小个体的心灵。

  爸妈,春节我依旧带着你们去远方

  陈方

  老爸老妈:

  距离上一次给二老写信已经快20年了吧?那还是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已经和用人单位签约,寒假回家可以过一个“放心年”了。我忍不住提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二老,那时候家里还没装电话,写信是唯一的通信方式。

  那个春节明显感觉老爸老妈轻松了不少,我找了一个在你们心目中“像模像样”的工作。

  过年亲朋好友串门时,别人总免不了好奇:“托关系了吧?”别人这么发问的时候,我很清楚得记得老爸你那复杂的表情,有一点点生气,又有那么一点自豪,“我儿子明明是凭自己本事找的工作啊!”你知道你和老妈身为小县城的下岗工人,儿子能在市里找到好工作,是给家里撑了“门面”。

  参加工作一个月后的周末,我回家看你们,老爸说,我们摆摊卖菜时,有的顾客还说,你看你儿子多争气啊,能在市里找上工作,还是一个什么“局”,可不像你这样的“厂子”,说倒闭就倒闭。那时候还不流行“拼爹”这个说法,但在那个小县城里,“凭关系说话”早已是现实。我没有“拼爹”,却在大城市里扎了根,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你们菜摊前的顾客,总比别人多一些。

  我一直相信人生的无限可能性。大三时有一次给你们写信,我大概在信里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回信时,老爸还说我“写封信什么词啊”?也是,没怎么读过书,不是文化人,所以你们从来不说那些带有文艺范儿的话。工作一年后,老妈一个劲催我买房子,后来看上一套合适的房子,120多平方米。老妈鼓励我买,电话里能听出老爸你的“恐慌”,“那么大,那得多少钱啊?你租的那个一室的房子也不错啊!”老妈的意思是,一辈子就这一套房子,一定要“一步到位”。刚参加工作,我基本也没什么积蓄,弟弟妹妹还都在上学,咱们拿不出什么钱。老妈说首付可以借一些,然后再贷款,咬咬牙怎么也能过去;老爸最后的态度是不赞成也不反对。和地产公司签了合同,办好了贷款手续,想想从下一个月起每个月就要开始还那么多贷款,20多岁的我,从没想过一下子要背上20多万元的债务,那个晚上我失眠了。

  那是期房,一直想着两年后交了房,让你们也来大城市住住我的大房子。没想到的是,一年后老爸你就患病离开了我们。“后面”的事情你再也看不到了,几年后我还清了贷款,又过了两年,我又置办了一套房子。当我奋力偿还第一套房子贷款的时候,说什么也不敢想象几年之后我还能再奋斗到一套房子。当然,这些事老妈也看不到了。在您离开我们的第三年,老妈也随您而去。说来也巧,您比老妈大3岁,老妈和您同在56岁离开我们,而且还都是癌症。办完老妈丧事的那个晚上,我们兄妹三人聊天,还伤心地感慨,人生怎么这么多“巧合”。

  老爸老妈,你们在世的时候,都是下岗工人,吃了一辈子的苦,生怕我们兄妹三人重复你们二老的“苦”。如果用一个流行的说法,我和弟弟也算是“阶层流动”了吧,至少都过上了你们曾经期待的好日子。弟弟在北京这几年,从城中村的租客到北京五环外的业主,最近又把房子换到了四环,实现了他生活质量的跨越。我知道房子证明不了什么,但至少在你们老一辈人的心中,有个属于自己的“地儿”,也算是“安居”了。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纯粹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拼爹,能奋斗到这样的生活,你们在另一个世界也算是安心了。很遗憾的是,吃了很多苦的二老,再没有机会享受你们曾经期待的美好生活了。

  春节前,我突然想起写封信和老爸老妈说说话,是因为6岁的小家伙——你们从未见过的小孙子从幼儿园回来后问我,班里的小朋友过年时都要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年?前几年每到年根儿带他回老家为二老上坟,年幼的他总不明白“去世”是什么意思。现在他长大了,多少已经领会到“在另一个世界”意味着什么。小家伙说:在幼儿园刚读过一个绘本,知道了看不见的人,你给他写信他能听得见。你写信告诉爷爷奶奶,我们过年又要出去玩了。

  想想也是,老爸老妈离开我们已经10多年了,除了上坟时在坟前默默唠叨几句,很少再说这么长的话。父母不在了,故乡也就不在了。但我相信,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老妈生前特别想出门看看,但一直没怎么出过远门。这些年我带着小家伙走过很多地方,我相信老妈一定在另一个世界跟着我们一起看风景。

  老爸老妈,今年春节,我依旧带着你们去远方。

  永远的儿子

  2017年1月20日

  弟弟,愿你看到更广的世界

  何林璘

  晨臣:

  见信佳。

  除了短信、微信以外,上次给你写信,已是几年前送你那本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时候了。在扉页上洋洋洒洒写满字,讲来讲去其实就说了一句话,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几年过去,现在我依然想把这句话送给你。

  你将迎来你的第二次高考。记得去年高考,考完语文,你低落地在电话里告诉我:“姐,我完了,作文完全写跑题了。”我只是到处找来证据说服你并没跑题。没告诉你的是,我那时心里比你还慌。

  尽管作文的确没跑题,但数学却失利了。一所你并不想读的学校录取了你。复读还是上大学,你纠结。我是个容易焦虑的人。记得那时候给你打电话急得着急上火,室友姑娘总是调侃“你这哪是当姐?你这是当妈啊。”

  毕竟你已20岁,决定权在你。

  你选了复读。你至今不后悔这个决定,并在这半年里有所成长。我为你开心。在我的朋友圈里,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我有你这个弟弟。独生子女的朋友所描述的那种成长的孤单感,与我们无缘。虽然在青春期时,我们在很多时候用冷战和翻白眼陪伴彼此。

  你的个头慢慢超过我,鞋子从38码变成了43码。你揽住我肩头走路的时候,我开始有些恍惚——原来你已经是个大人了。

  我现在常跟人说,有时已经没有当姐姐的感觉了,反而觉得是你在照顾我。每周六晚上打电话末尾,都要给我道声晚安,比咱妈还唠叨,嘱咐我不能老熬夜,不能太瘦,要多吃饭。

  我要谢谢你。过去那些年受了我那么多白眼和冷落。成年后,你依然爱我和照顾我。可能你都不记得了,有三件事让我温暖至今。

  第一,告诉你我有了男朋友时。你说你生气了,“感觉守护了18年的姐姐被人抢走了”,怪我没提前告诉你,让你把把关。我当时笑岔了气。第一次带男朋友回家时,我才感觉到你是严肃认真的。虽然你只有18岁,但感觉到你和他力图显示势均力敌。你们间甚至有男人与男人间的对话:“你要对我姐好。”他回去以后,咱妈悄悄告诉我,你开始每天坚持做100个仰卧起坐。我偷笑。

  第二,无意间看到你的人生愿望小清单的时候,泪在眼里打转。你的清单里写着“要帮姐姐开餐馆”。我已经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提过那个愿望。可你就是记下了,把我的愿望放到了你的愿望里。

  第三,你来成都找我玩时,因为工作,我没办法每天陪你。你自己溜达了一天,悄悄给了我一个惊喜:一本《秘密花园》填色书。前一晚,我俩在宽窄巷子溜达时,你看到我在秘密花园的专辑前多逗留了一会儿。不知从何时起,你变成“暖男”了。

  这些温暖的瞬间,我都记得。

  你把我当作朋友,跟我分享你的青春期秘密,我很开心。希望别再因为怕我操心,就向我隐瞒你的真实近况。要知道,除了血缘,坦承、信任和分担更是家庭的维系。

  剩下的这半年备考,我只希望你踏实走好每一步。咱俩都很喜欢的朱光潜先生说过这句话——不能以结果来衡量一件事物,而要看它的过程。

  对于你,我更希望的是“沉潜”,静下心,扎实不浮躁地寻求进步,自己只跟自己比——从考试手抖变成冷静应考,从粗心大意变成耐心认真。好结果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你能看到身边人的好成绩,也该看到他们的努力和努力的方法。

  我曾无数次向你描述一所优秀大学的样子和读一所优秀大学的体验。

  你以为高考结束就意味着解放、自由。其实不然,无自律不自由。高考后,你才会面对真正的开始。针对读书实用论,我一遍遍跟你强调:读书本身便是最大的受益,找到一份好工作并非是读书的真正目标。

  一所好大学是看世界的一扇窗。在这里,你会见到更广的世界、更多优秀的人。大学将为你提供更多选择,让你看到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若你抱有好奇心并去探索,你会发现自己真正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然而,比起所有这些,我更希望你开心健康、幸福有趣。做你喜欢的事,成长为自己期望的样子。在这条路上,我会陪你一起走。要知道,不管你是怎样的人,我和爸妈一直爱你。

  爱你的姐

  2017年1月21日

  儿子,希望你做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王秀宁

  吾儿载言:

  今天是你出生后的第78天,现在的时间是晚上9点半。我和你妈妈刚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你哄睡着。出生两个月后,我们刚找到照顾你的一点头绪,你又送了一份“肠绞痛”的大礼给我们。每到夜晚,你便开始撕心裂肺地哭闹,抱着你踱步一两个小时,能安慰你的办法我们都试了,每过一天,我们都像过了一年。

  你的到来,彻底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但生孩子这种事情,不像淘宝购物,根本没办法“退货”。所以,我们硬着头皮也要应付你的一切需求。在我们的生命中,从未对一个人付出过如此多的心血,哪怕我们最关心的人,也不曾占有我们对你付出的百分之一。我们在信中这样写,你可别误会我们是在向你倒苦水。照顾你很辛苦,但既然决定生你,就要对你负责。至于我们付出多少,都不应附加条件,这是我们的态度。

  我们决定自己带你,而不是扔给你的爷爷奶奶,既是因为舍不得你,也因为这样可以让你更好地成长。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曾带领团队,对中国西部省份的农村孩子,进行了持续多年的调研。他的结论是:用同样的教育方法,母亲带的孩子比奶奶带的孩子拥有更高的智商。不少育儿理论中也印证着上述观点。其中的原因并不清晰,但父母相比祖辈更年轻,动作更敏捷,知识结构更新,也许都会对子女有影响。

  父母对你的智商其实没有太高要求,我们更看重的是,你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不要变成一个“巨婴”。我们希望你长大后,可以很好地融入一个集体、一个组织,但同时也能具有独立于这个集体和组织的能力。因为任何组织,国家、单位甚至家庭本质上都是一种体制。既然是体制,就可能让你形成无法割舍的依赖,这种无法割舍的依赖常常是危险的。

  在你出生的年代,中国社会有很多类型的“巨婴”存在。垄断国企中,一旦离开单位便完全找不到自己存在价值的人;在经济、情感上都过度依赖家庭尤其是母亲,即使结婚生子后,也无法形成独立的精神状态的“妈宝男”。你走入社会后一定会目睹的那些喜欢“博出位”的人,他们看起来活力四射、光鲜亮丽,但内心其实格外自卑。这些人的共同特征可以归结为内心缺乏安全感,心理上没有独立能力。

  独立的品质并不那么好获得,必须要拥有充足的安全感。而安全感的获得,常常要回溯到童年的成长状态。我和你妈妈都希望,在你0~3岁的阶段,尽可能满足你的需求,给予你更充分的关爱,从而帮助你形成更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在你此后的成长中,我们也与你平等相处,共同经营这个家。所以,我们愿意在起初阶段,暂停一部分职业理想的追求,腾出更多的时间,以更高质量跟你互动,陪你成长。

  我们自然明白,父母并不能决定你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0~3岁乃至0~18岁的教育也完全无法对你今后的人生走向打包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但我们还是要尽这一份责任。我们相信,尽责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我们对你负责,可以让你更有安全感。

  我们相信,物质独立、心理独立其实是连为一体的。我们希望你可以更早迈出人生的许多步,比如2个月后只要身体舒服,你已经可以做到在床上自己睡着;2岁之后,你还可以学会自己吃饭,而不是满屋子追着你喂;3岁之后,你可以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独立的标志就是拥有“责任意识”,当你能够独立负责一件事,并且把事情做好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向他人索取的快感。

  在养成独立的心理习惯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发现自己人生的兴趣乃至志趣。沉浸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务中,你不但可以获得大大超出被迫之人的动力,还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的精神天地,这一点尤为宝贵。一个有自己真正兴趣和目标的人,才能够对所谓的“社会大势”“历史潮流”保持一种冷静态度。人生真正持久稳固的安全感,并不是随波逐流带来的,而恰恰是甘坐冷板凳带来的。

  18年之后,当你成年,一切坚固的东西或许真的都烟消云散了。组织已不再有强大的约束力,甚至家庭之于你,也脆弱不堪。能够给你带来真正安全感和稳定幸福感的,最终只有你所拥有的物质和心理层面的独立能力,尤其是心理独立能力。

  这是你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个春节。此时,爸爸写信给你,更像是写一封未来的预言书。当你读到它的时候,我们希望你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了自己人生志向的独立之人。届时,最美的场景不过是我们仨相亲相爱,又沉浸于各自的兴趣中,一同捕获人生中的高质量幸福感吧?

  父亲手书

  2017年1月19日

  妈妈,打工的我也有自己的理想

  小海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有10多年没有写信了吧。记得我16岁初次南下深圳时,写过几封信回家。那时我就算是每天上12个小时班,一个月就放一天假,也不觉得累,也没抱怨。因为我小时候就听您讲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时,我每月按时寄钱回家,哪怕只有几百元。后来,我听说您逢人便夸我懂事。其实,我只是不知道钱该花到哪里,就邮过去让您安排,那时我觉得大人做什么都是对的。

  想起在2003年夏末秋初,我出去打工,你和爸卖了几车麦子,换了1000多元交给那个我只待了一个月的技校,算是安排工作费。在我初中辍学不知奔向何处时,也是您说:“你看你表哥,踩缝纫机风刮不着,雨淋不着,挺好,要不你也去学?”我就去学了,没想到一踩就是13年,从深圳踩到东莞,从宁波踩到苏州,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工厂、每一个机台旁都留下了青春的印记。

  每逢过年,我都怀着忐忑的心,您知道我没存什么钱,但并没有揭穿我,只是一年年鼓励我:“好好干,趁年轻多挣钱,过去的不谈,咱重打鼓另开张,不蒸馒头挣口气。”可我每年给您的似乎都是更大的失望。妈妈,其实我何尝不惭愧呢?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改变这种尴尬现状。

  我日复一日地操作机器时,您一定很难猜测我的想法。你总是说让我好好干,可我不知道为什么,青春时光的流逝让我更加伤感和绝望,甚至愤怒。自责、忧郁和疑惑伴随着我整个动荡的青春期,像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年比一年疯狂,一年比一年糟糕。

  妈妈,今年我还是没有找到对象,眼看都30岁了。我也知道您从起初的提醒、鼓励,慢慢变成抱怨:“你看人家小文,才多大年纪,比你整整小10岁,上个对象拉倒了。这不,又带来一个,还都是外地的,钱也花不多。”“还有龙飞,人家也不怎么会说话,到了找对象的年龄也都没落下。也不知道你一年年在外边干什么?街坊邻居怎么说你,人家看笑话,你知道不?” 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堵得慌。您去年扔掉我带回家的诗歌手稿时,我不该跟您发火,我用诗歌来逃避现实是懦弱的......

  妈妈,前几天您给我打电话,问我订到票没,要我今年早点回家,相亲次数多点儿,机会就大点儿。妈,我怎么会不想找呢?在每一个失眠的夜晚,只有苦痛、挣扎与绝望占据本该璀璨的青春之夜。妈,您说我没有音乐天赋,不要我白日做梦。我知道,我应该做一个“听话”的儿子,一切按部就班。可是,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立场与坚持。哪怕最后无法实现,我也无怨无悔,至少我曾倾尽全力,努力做真实的自己。

  妈妈,可不要对我绝望,我相信希望的太阳终将升起。我还在路上,还相信明天。今早上班途中,北京上空出现了美丽的朝霞,瞧,一切都在改变呢!我也用抢票软件订到了票,虽然没座位,但能回家就好。回家后,我会听您的话,好好相亲,争取早日为您找到一个儿媳妇......

  不孝的儿子

  2017年1月20日

  故乡的长辈,让我抓住从指缝溜走的乡愁

  杨鑫宇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你们还好吗?2016年过去了,离我学成归家的日子又近了一些,我无比想念你们,无比想念家乡。

  前年9月,我第一次离家,去另一座城市生活。我到台湾读硕士后,一年半时间里只回了几趟家。我知道,有些人甚至一年都见不到亲人一面,我没有资格说自己回家多么少。但是,对于从小在北京长大,22年未离家生活的我来说,这的确是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你们倒是不必担心我,台北是座很好的城市,气候舒适,空气清新。市民对我这样的外来客也颇为友善。然而,他乡毕竟不是故乡,这封家书,写给你们,也写给我的家乡。

  那个时候的北京,远不像现在这么国际化,咱们家那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显得有几分土气。早点摊上打回家的豆腐脑,副食店的炸肉串,护国寺小吃店的豌豆黄,是那一口毫不精致又回味悠长的童年味道,乘着奶奶的“三蹦子”到天安门广场看人放风筝,则是那时最带劲的娱乐。

  后来,家门口不再有卖豆腐脑的早点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餐馆,“副食店”也成了历史,那既不高档又不健康的炸肉串随之销声匿迹。护国寺小吃店倒是长盛不衰,外地乃至外国旅客维持着这块金字招牌的市场价值。但是,豌豆黄到底还是不是当年那个味,却颇有争议——说到这个,爸爸一直爱吃豌豆黄,不妨过年买些回来尝尝。

  奶奶,你那辆曾经在长安街上“风驰电掣”的三蹦子,早就进了废品回收站吧。我的童年,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和旧北京消逝在了时间的洪流里。有时,我会觉得时间像一台压路机,一往直前地碾碎那些旧的、凌乱的东西。新的路面固然好,但当你想回头寻找些什么的时候,却再也找不着了。

  一个人不能活在回忆里,一座城市也不能。我看着马路不断拓宽,高楼拔地而起,这些都是绝对的好事,没有人会对家乡的蓬勃发展有所不满。然而,当我游学在外,心底涌现的却不是这座我熟悉的国际大都会,而是那些陈年旧事和记忆碎片。

  我想,每一个旅居他乡的游子,都有只属于他的故乡。这个故乡并非那个地方本身,而是一个心灵的港湾。在当今中国很多地方,用“一年一变样”形容豪不夸张。孩提年代的老屋或许早就拆除,曾经玩耍过的空地也竖起了高楼。但是,过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镜像,让我们身处异乡时慰藉心灵。

  我太习惯了家乡,太习惯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以至于忽视了那些悄悄流逝的东西。直到在海峡对岸,在夜深人静想家时,才猛然想起,原来那些安放着我们初心的场景,那些让我们感到安宁的东西,早已渐行渐远。我想,你们比我更懂这是什么样的感觉。过去,妈妈常和我说,小时候过年多么有年味,当时我只觉得因为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我明白,我当时还太小,什么都不懂。

  在台湾,我见过许多本地居民为了保护某种传统、某些回忆发起的社会运动。一开始,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一群人会仅仅为了保留关于过去的回忆,而反对明明对他们有利的都市更新计划。他们要保护的,可能是一座祠堂,一个夜市,甚至只是儿童乐园里的一座滑梯。但是,人们不光要计算利弊得失,也要有心灵归宿。或许因为台湾的经济起步比大陆更早,他们才比我们更早地发现了乡情、传统、记忆的价值。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社会飞速变迁的时代,但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不幸的,因为我们太难抓住那些从指缝中溜走的乡愁。幸运的是,我足够早地发现了这件事,还来得及去珍惜现在还拥有的。

  在我漂泊的时候,迷惘的时候,痛苦的时候,乡愁让我回到心灵的原点,让我获取重新出发的动力。我热切盼望见到你们,赶快学成回家,希望这封家书让更多和我一样的游子看到。希望我们永远保有心中的家乡。

  你们的孩子

  2017年1月23日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