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不会因缺鞭炮而寡淡

2017年01月26日 07:16   来源:法制日报   毛建国

  今年春节,您打算燃放烟花爆竹吗?1月24日,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布了对1000位北京常住市民开展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2.9%的被访市民表示,今年春节期间在北京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这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对此,首都文明办也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过大年,留住“北京蓝”(1月25日《北京青年报》)。

  一直以来,过年似乎都与放鞭炮联系在一起。理由不外乎两点:一是图吉利,认为放鞭炮能放出一个美好新年;二是图热闹,认为不放鞭炮,春节就没有意思。因为“图吉利”与迷信多少有些关系,在公开场合,提到放鞭炮还是与热闹联系在一起,指向的是这样过年有年味。

  在一个强调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年代,年味寡淡是一个让人尴尬的话题。也正是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出发,这些年来我们听到了增强年味的呼声,也看到了许多努力。对于中国人来说,年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日,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年也是一个重要窗口。所有不能容忍文化式微的人,自然也不能接受年味寡淡。我们理解所有的呼声,尊重所有的努力。

  并不否认,放鞭炮是一个流传千年的民俗。从“爆竹声声辞旧岁”的对联,就能够理解这种民俗寄寓的美好。确实,燃放鞭炮有助于增加年味,更贴近传统文化,但也要看到,放鞭炮放出的代价太大。且不说每年由此引发的火灾,造成的伤亡;也不说每年因为燃放鞭炮而造成的浪费,增添的垃圾;单从环境角度说,当前已然不能承受全民燃放鞭炮。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在不燃放的原因中,污染环境成为最主要原因,占到了43.3%。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日益高涨的环境意识,也不能接受全民放鞭炮。

  更重要的是,民俗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实际上,春节中不少旧民俗已逐渐为新民俗所代替。想想几千年来,人们在过年前,总要进各种商店,把年货大包小包买回家。而现在虽然还有不少人去实体商店购买年货,但也有大量的人选择了网络购物。从年货市场的供应看,实体商业承担的使命显然在下降。这种年货购买方式的改变,难道就大大削弱了年味吗?还有过去人们团聚在家里过年,现在很多人都选择旅游过年。对于这种变化,我们又为什么能够接受?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民俗也有一个扬弃的过程。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民俗,不能身子进入了21世纪,思想还留在上世纪。站在文化复兴的角度,我们需要围绕增强年味做大量的文章,但不应该把主意打在一些不适宜的年俗。放鞭炮就是如此。倒不是一概反对放鞭炮,而是认为时代条件不同了,能够少放尽量少放,可以不放尽量不放。从真正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发展出这个时代的过年风俗,而且不会影响过年的年味。

  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年味不会因不放鞭炮则寡淡。如果我们觉得年味寡淡了,那也是因为我们在其他方面下的功夫还远远不够,并不是放不放鞭炮、大放小放鞭炮的原因。把年味与放鞭炮挂起钩来,这是一种机械教条主义,也是不懂年味的体现。就目前看,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年味,对传统风俗采取扬弃的态度,不断培养适合时代特点的新民俗。在这方面功夫下足了,有没有鞭炮一样过年,一样可以有年味儿。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