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官员考核环保权重上升能扭转唯GDP论吗

2017年01月17日 08: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李一陵

  不改变考核体系,就无法遏制牺牲环境换政绩的冲动,追求绿色发展就是缘木求鱼。

  --------------------------------------------------

  近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在月度例行宏观数据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印发的多个涉及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对生态环境质量等体现人民获得感的指标赋予很高的分值和权重。赵辰昕提到的生态文明指标考核,包括近期出台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及发改委、统计局、环保部、中组部等基于此文件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

  有记者统计发现,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包含包括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7个方面、其中资源利用权重占29.3%,环境治理权重占16.5%,环境质量权重占19.3%,生态保护指标权重占16.5%,增长质量权重占9.2%,绿色生活权重占9.2%。其中GDP增长质量权重不到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权重的一半,占全部考核权重不到10%。

  就目前环保形势而言,老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新的环境问题又层出不穷。我国面临着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严峻的环保形势。空气、水、食品遭污染影响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信心,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多发易发的趋势。以空气污染为例,尽管一些地方全年重污染天数减少了,但是去年冬季以来很多城市空气污染程度的确在加重。200多个小时的跨年雾霾,不仅是京津冀地区,而且大半个中国都受到了影响。

  严重的空气污染,表面上来说是因为污染物排放过多,而根本上来说,与地方政府治污不力,甚至充当污染企业保护伞有关。官员治污不力或者说缺乏治污的动力,根本原因是唯GDP论的政绩观。上级的考核评价就是指挥棒,指向哪里,官员就将奔向哪里。如果上级考核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GDP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决定了官员任免升迁,关系到他的政治前途,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盲目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甚至不惜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就一点也不奇怪。不改变考核体系,就无法遏制牺牲环境换政绩的冲动,追求绿色发展就是缘木求鱼。

  增加环保的考核权重,并不是改进环保工作的新举措。2013年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就明确规定,对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要把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等指标的权重。《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亦提出环保终身负责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

  但将环保权重放在比GDP更重要的位置上是第一次。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省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无疑将扭转唯GDP论的政绩观,对倒逼地方官员加大治污力度,实现绿色GDP产生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环保权重超过GDP了,但官员的政绩观不是一夜之间能彻底改变的。舆论仍热衷于对GDP增长速度进行排名、解读,GDP增长仍是地方竞争角逐的重点。因此,扭转唯GDP论的政绩观还需要对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多维评价,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在区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功能,正确看待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

  落实绿色考核体系,一是要进一步细化环保权重,比如明确什么是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细化具体的考核标准;二是公开透明民主,把考核评价的结果放在阳光之下,接受民众的监督和质疑,让民众参与对官员的考核评价,让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真正成为影响官员任免升迁的最重要标准。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莫用平均主义看待GDP    2016年10月26日
  • ·不变的GDP,添变的新经济    2016年10月24日
  • ·只瞄准GDP增长,不是好的创新    2016年10月18日
  • ·抓好一个字,GDP笃定超7%    2016年07月15日
  • ·国民经济核算不能“唯GDP论”    2016年05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