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考核体系,就无法遏制牺牲环境换政绩的冲动,追求绿色发展就是缘木求鱼。
--------------------------------------------------
近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在月度例行宏观数据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印发的多个涉及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对生态环境质量等体现人民获得感的指标赋予很高的分值和权重。赵辰昕提到的生态文明指标考核,包括近期出台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及发改委、统计局、环保部、中组部等基于此文件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
有记者统计发现,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包含包括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7个方面、其中资源利用权重占29.3%,环境治理权重占16.5%,环境质量权重占19.3%,生态保护指标权重占16.5%,增长质量权重占9.2%,绿色生活权重占9.2%。其中GDP增长质量权重不到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权重的一半,占全部考核权重不到10%。
就目前环保形势而言,老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新的环境问题又层出不穷。我国面临着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严峻的环保形势。空气、水、食品遭污染影响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信心,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多发易发的趋势。以空气污染为例,尽管一些地方全年重污染天数减少了,但是去年冬季以来很多城市空气污染程度的确在加重。200多个小时的跨年雾霾,不仅是京津冀地区,而且大半个中国都受到了影响。
严重的空气污染,表面上来说是因为污染物排放过多,而根本上来说,与地方政府治污不力,甚至充当污染企业保护伞有关。官员治污不力或者说缺乏治污的动力,根本原因是唯GDP论的政绩观。上级的考核评价就是指挥棒,指向哪里,官员就将奔向哪里。如果上级考核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GDP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决定了官员任免升迁,关系到他的政治前途,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盲目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甚至不惜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就一点也不奇怪。不改变考核体系,就无法遏制牺牲环境换政绩的冲动,追求绿色发展就是缘木求鱼。
增加环保的考核权重,并不是改进环保工作的新举措。2013年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就明确规定,对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要把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等指标的权重。《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亦提出环保终身负责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
但将环保权重放在比GDP更重要的位置上是第一次。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省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无疑将扭转唯GDP论的政绩观,对倒逼地方官员加大治污力度,实现绿色GDP产生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环保权重超过GDP了,但官员的政绩观不是一夜之间能彻底改变的。舆论仍热衷于对GDP增长速度进行排名、解读,GDP增长仍是地方竞争角逐的重点。因此,扭转唯GDP论的政绩观还需要对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多维评价,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在区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功能,正确看待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
落实绿色考核体系,一是要进一步细化环保权重,比如明确什么是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细化具体的考核标准;二是公开透明民主,把考核评价的结果放在阳光之下,接受民众的监督和质疑,让民众参与对官员的考核评价,让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真正成为影响官员任免升迁的最重要标准。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