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辽宁GDP负增长,可用真数字找真问题

2016年08月05日 14:19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今天(8月5日)有媒体报道说,截至目前,除黑龙江省以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发布了本地区上半年的GDP统计数字。有报道称,“此前被认为迟迟未公开上半年经济数据的辽宁省,其实早已在不显眼的位置将‘成绩单’公布了”——虽然在辽宁省统计局网站上并未公布相关数据,但在大连市统计局网站上,辽宁省上半年GDP数据在7月底就已“低调”亮相:2016年上半年,辽宁省GDP总量为12812.60亿元,GDP同比增速为-1%,虽然比今年一季度GDP增速-1.3%略好,但仍是负增长。

  在经济整体下行压力渐增的情况下,辽宁省乃至东北三省的GDP数字不亮,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但是,在“振兴东北”的政策提出和实施十多年后,在国家持续投入大量资金改造老工业基地、扶持新兴产业、消化历史遗留问题之后,辽宁的经济增速仍未能避免垫底的位次,这确实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当然,辽宁省上半年的GDP统计数字发布在大连市统计局网站上,这其实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对此统计数字,业内人士多半已经估计到其在与其他地区进行类比后的结果。但是,实际上,这个统计数字只要是真数字,就可由这个数字去发现真问题。发现真问题,才有可能去真正解决问题。还在去年上半年,辽宁省的多项经济增速的指标就已经在全国垫底。对此,辽宁省有关官员曾表示,辽宁要按“不唯GDP”的要求,把经济做得更实,把结构调得更优化,把效益提得更高。

  “不唯GDP”,无疑有别于唯GDP是举的政绩观。“不唯GDP”,是官员放长眼光,摒弃大干快上、竭泽而渔发展方式的前提条件之一。不过,仅此还不够。去年9月,辽宁省有关官员在说明“十二五”期间辽宁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十三五”规划编制情况时披露说,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到2020年,辽宁省要保持经济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GDP年均增长6.5%左右。为达此目的,辽宁省已初步确定了32项重大项目、5项重大工程和15项重大政策,并上报了国家发改委……

  “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作为老工业基地,操持起这些由国家投入的“重大”来,当然轻车熟路。但是,正是作为老工业基地,其由历史发展而至今天的境况,更应该明白这些“重大”对经济结构的多重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速的实际效应。不摆脱在中国堪称是最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辽宁的经济结构就不会合理,经济增长就不会稳定;不早日摆脱对“重大”的路径依赖,辽宁经济就会不断在新的“重大”上面反复轮回。

  摆脱“重大”的路径依赖,摆脱对国家投资的过度依赖,需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也只有在改革的前提下,“振兴东北”的政策才能显现出其边际效益。改革,首先是要改变官员的观念,而改变观念也不仅仅是改变政绩观,还同时要改变发展观。那种认为靠“重大”可以解决经济增长问题的思路,在辽宁已经撞了不知多少次南墙了。

  辽宁GDP负增长,其实还只是辽宁经济发展现状的可见的直接结果。实际上,对“重大”的路径依赖,还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了对这个路径不抱希望的人的驱离效应。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人口达200万。有分析表明,这些与历史上“闯关东”反向而行的年均200万人,多为依赖观念最少的一群人,也是继承了东北人闯劲的一群人。由此,如果通过GDP负增长而找到了真问题,那么,这也不枉垫底一回。

(责任编辑:李焱)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抓好一个字,GDP笃定超7%    2016年07月15日
  • ·国民经济核算不能“唯GDP论”    2016年05月03日
  • ·徐焰:从GDP世界第一的讹传说起    2016年03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