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外汇新规遏制资本违规外流

2017年01月04日 07:56   来源:中国网   

  张敬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外汇管理出新规了。换美元还那么方便吗?

  今年换汇的时候,大家需要格外重视一件事情——在2016年结束前的最后几小时,人民银行旗下国家外管局发布要求,改进个人外汇信息申报管理,对真实性提出更高要求。

  对于有外汇需求的个人,外汇信息申报管理要求个人办理购汇业务时应认真阅读并如实、完整申报,作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承诺。外汇管理部门对个人申报进行事中事后抽查并加大惩处力度。若出现虚假申报等违法违规行为,将被列入“关注名单”。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限制或者禁止购汇,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对违规银行依法予以通报批评、罚款、暂停结售汇业务、责令停业整顿以及责任人员纪律处分、罚款的处理。

  外汇申报新规与其说是严了,还不如说是补上了管理短板。虽然人民币“入篮”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新规,而且人民币的全球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美元地位依然难以撼动。即便是英镑和欧元,也远不如美元“硬通”,这个世界,除了黄金,就是美元。

  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加息,美元地位更稳固。相比之下,人民币在贬值,从去年10月份跌破6.7的“铁底”,一直跌跌不休,直逼7的“新铁底”。新的一年,美联储预计加息3次左右,人民币贬趋势依然。当然,中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维稳人民币汇率。但市场趋势之下,普通投资者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将人民币资产的一部分换成美元。

  普通人朴素的风投意识并无不妥。对普通人而言,个人换汇5万美元的额度也已经足够。外汇新规也保留了这一额度,突显保障普通人换美元或出国旅游的正常要求。外汇管理新规针对的对象是那些利用外汇管理的漏洞或粗放,有着其他不当利益企图的群体。譬如那些违规、欺诈、洗钱等行为,包括利用经常项目从事资本项目交易(比如海外购房和投资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下钱庄等违法行为,扰乱了正常交易秩序,也对广大遵守个人购汇规定的居民形成了利益侵蚀。

  任何国家和市场都会设计完善的外汇管理法治网络,以便遏制住违规的资本流动,确保本国外汇的安全。全球范围内,一些多边合作机制也强化了对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合作。金融交易的透明度,为国际社会所重视,也是主权国家维护本国金融市场稳定的标准动作。

  中国外汇市场的现实是,一方面是人民币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在加速,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改革方向和目标,外汇管理在宏观上要更为开放。另一方面,外汇管理长期以来只是看上去很严,没有跟上人民币国际化的节奏和资本全球市场深耕的步伐。外汇管理的不合时宜,让活跃的资本很容易找到管理粗放的漏洞,通过非正常的地下钱庄或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造成外汇的非正常外流。

  加之中国社会处于振荡转型期,法治化和市场化还是进行时。官员贪腐行为、市场主体的非法所得往往要通过地下钱庄的洗钱行为,资产转移到海外。当然,也包括一些自然人和市场主体,基于各种原因也会移民海外和资产转移。不管是违法还是合法的,都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困扰,甚至会和全球金融市场的某些政策性变化(如美联储加息)及黑天鹅事件、当然也包括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的觊觎等,叠加形成的市场压力,将严重影响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甚至会诱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外汇管理新规,是对正常换汇者权利的维护,也是外汇管理的完善,更是遏制非法购换汇行为的有效举措。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个人购换汇信息申报,和个人征信行为结合起来,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购换汇行为的乱象。此外,降低大额现金交易的人民币报告标准(20万余调整为5万元),对自然人和非自然人的义务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明确。

  这一新规更大的亮点是强化了银行的审查责任。一旦银行参与外汇管理的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全球化是方向,但市场风险无处不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市场化要求外汇管理更为开放,但改革进程也要更为完善的制度性规范。2017年存在着更多的市场不确定性,外汇管理新贵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有效防范资本外流。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