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6,大病保险全覆盖背后的民生情怀

2016年12月29日 11:46   来源:南方网   张培国

  李克强总理“年内大病保险全覆盖”的承诺已提前得到兑现。据有关部门统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已为全国10亿多城乡居民提供了保险保障。目前,除了由单位进行保障的企业职工、军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外,我国大病保险已实现全覆盖。(12月28日《新京报》)

  年终大盘点,好戏连连连。在这个即将过去的2016年,我们的生活不知不觉间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如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6.3%,跑赢CPI,百姓的“钱袋子”没有缩水;如22省医保并轨,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医保报销比例显著提高;如虽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放缓,但各级却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给群众办的好事实事是一件接一件,一笔笔真金白银按时拨向民生工程,让千家万户感受到“民生清单”的厚重温暖。

  应该说,大病保险全覆盖,就是2016“民生清单”中最光鲜闪亮的一个。这一民生帐单的提前兑现,不仅能够保证患病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也能切实解决致富奔康过程中许多人的“后顾之忧”。

  实现中国梦,健康是幸福之基。长期以来,由于受医疗费用过重的影响,不少群众特别是农村百姓有着“小病拖,大病扛”的习惯,不是不愿治,而是因为手里实在没钱。看病,尤其是看大病,治疗费用高昂,可以说是一种灾难性支出,多年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许多贫困户产生的主要原因。即使再富裕的家庭一旦摊上一场大病,一家人都会被拖累得筋疲力尽,甚至倾家荡产。  

  大病需要医疗保险托底。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扎实稳步推进,从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再到今年决定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时间见证了中国速度,也为广大群众健健康康奔小康提供了基本保证。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以后,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将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在随后几次会议中,总理先后几次部署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并在到宁夏、基层考察中到多地实地感受微观层面的政策落实情况。

  如今,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大病医疗保险提前实现全覆盖,不仅兑现了总理的庄严承诺,更让10亿百姓欢欣鼓舞。如今,大病保险,与覆盖超过13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险,共同织成一张更加牢固、细密的“民生保障网”,为老百姓致富奔康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这一喜事好事背后,彰显的是党中央国务院亲民爱民为民的浓浓情怀。为完成这一目标,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范围,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流通等改革等。数据显示,今年1—9月,大病保险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提高13.85%,个案最高赔付达111.6万元。更重要的是,大病保险还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运行模式。全国有16家保险公司在31个省市自治区承办了大病保险业务,覆盖人群占全国城乡居民的87.6%。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国民有较高的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人力保障,也是事关民族兴衰的大事。期待在2017年,这项大病保险制度能够更加完善,并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完美契合,在全国上下织密民生保障网,让百姓更安心放心,健健康康地奔小康。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