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献一计

2016年12月26日 10:02   来源:东方网   缪迅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出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符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创造新的增长点、提高长期增长潜力,而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当中。”会议所布置的六方面具体任务之一是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笔者由此想到,起始于2000年6月的垃圾分类至今已有16个年头了,总体而言,似乎效果并不明显也远未广泛覆盖全国城乡。有专家将之归结为“多年的生活习惯难改变,居民的自主性还比较低”。

  表面看上去,将垃圾分类推而广之,似乎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而实际呢,这项牵涉到家家户户的庞大工程,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且成为绝大多数市民公众自觉的生活习惯,还真的很不容易。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并没有将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和相关知识。垃圾就是垃圾,还分什么类?而且还要分类的投放、分类的处置,太麻烦了。也难怪,很多人会讲垃圾分类视作“多此一举”、“自找麻烦”。

  垃圾分类这件事,要大面积地推而广之,且要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仅靠一纸文件和一般化的管理手段,显然是不能完全奏效的;而将垃圾分类这件实事办得不太顺利、且难以完全落地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市民的素质,也是有欠公允的。要让千家万户的市民公众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的习惯,既需要有关部门的耐心和有效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同时也十分需要推出让广大居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到的鼓励和奖励;一句话,力推垃圾分类,也要让广大市民群众得实惠。

  由此,笔者想起了去年上海在12个小区启动绿色账户试点工作这件事。在这12个绿色账户试点社区里,给居民发放的垃圾袋上有条形码,可以溯源并积分。部分商家的优惠活动被整合到绿色账户平台,居民凭积分可换取礼品和公园门票等。据统计,到年底,这12个试点小区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自2011年的0.82公斤降低到0.7公斤。由此可见,垃圾分类的效果如何,关键还是要看怎么做、怎么引导。

  近年来,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调整优化、逐步推广”的原则,上海市松江、嘉定等三个区率先加大了垃圾分类的小区推行。其中的一个有效做法是:建立、完善和拓展居民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积分制,将部分商家的优惠活动整合到“绿色账户”平台中,利用以积分换取礼品和各类优惠的激励方式,使得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切实享受到服务、获得便利、得到实惠,进而引导居民更加自觉地加入到“绿色账户”公益行动中来,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笔者以为,建立“绿色账户”,让居民从参加垃圾分类中得到实惠的做法,很有推广价值。要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一项全民参与、人人践行的日常习惯与自觉行为,仅仅靠宣传、或在小区里设立若干分类垃圾筒,看来是难以“马到功成”的。居民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并不等于就能水到渠成地把垃圾分类做好做实。要让居民们知行合一,将垃圾分类视作为自己的分内事来做,还是需要不断地推出行之有效的鼓励措施的。如此,或可让居民们打心底里认同:实现垃圾分类减量,不但大大有益于全社会的环境保护、低碳绿色,更是与自己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等息息相关。从而从原先颇有点无奈、颇有点麻烦的“要我做”,很愉快也很自觉地转变为“我要做”。

  毋庸讳言,时至今日,垃圾分类减量还尚未在我们上海蔚成风气,还未形成全体上海市民和数百万家庭完全自觉的行为习惯。但相信有社会各界的紧密配合,有关各方和市民公众的群策群力,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凝聚成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和低碳生活的巨大能量。让我们上海成为世界上最清洁、最干净、最漂亮的大都市和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这个“大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当然,前提之一是:垃圾分类减量要先行。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