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出行,让春运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2016年12月26日 08:10   来源:中国网   谢伟锋

  近日,北京西站可“刷脸”进站的“黑科技”颇受旅客欢迎。将身份证和车票一起放入闸机插入口,摄像头会采集旅客的人脸信息,与身份证人脸信息进行识别,如果一致的话,闸机就会打开,旅客就可以通过进站。

  相比通过人工通道进站,“刷脸”进站速度更快,更方便快捷。春运即将到来,北京西站在铁路春运中的风向标意义明显,因此,“刷脸”进站不啻是给春运的工具箱里,添加了一把智慧出行的“利器”。

  从权威数据得知,春运旅客发送量连续大幅增长,增幅已经连续4年超10%。高企的人口大流动,是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次大考。好在,海陆空等交通运力都全面持续提升,国人春运的焦虑情绪明显淡化了不少。以至于春运不再人挤人之后,有人还发出“年味淡了”的唏嘘。不过,在另一个层面,如何让旅客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这样的春运课题却日益清晰起来。

  作为破题到立义的抓手,智慧出行在春运中的权重愈发增加,有的还产生了交通工具之间的“跨界”。近日,旅客在12306客户端也可使用滴滴呼叫出租车、快车、专车。两者的智慧联姻,完成了信息的共享,打造时间和空间都能无缝对接的生活模式。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智慧出行的“接力”,很可能改变春运的未来模式。

  以往,春运最焦灼的并非是“一票难求”,而是“最后一公里”的将就。从火车站、飞机场到家门口的运输不发达,还有更为细枝末梢的村镇级交通运输能力有限,黑车也就成了春运挥之不去的“副产品”。这使得旅客往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回家。

  现在,网约车软件利用智慧平台上的数据支撑和价格监督,较有成效地疏通了春运最末端的“毛细血管”,旅客拥有更多出行的支配时间,毕竟,最现实的,就是不再担心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无车可坐。而12306客户端和滴滴软件的“强强联合”,除了用智慧出行的方式完成交通闭环之外,还可以直接增加后者的大众参与度,从而获得更好的出行感知。

  上述案例中可看到,智慧出行的技术门槛并非不可逾越,重点是通过创新来突破条块分割的状态。以往,交通行业之间多是竞争者的关系,现在,通过主动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同提升出行者的体验。这是从博弈到共赢的更高智慧。尤其是在蛋糕哪家都无法独吞的春运海量人群面前,智慧出行的抱团效应就更加明显。

  智慧出行的效应体现,不单是市场产生的向心力。在政府的管理部门身上,也当有深度映射。前几日,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就联合高德地图,发布了《2016圣诞与2017元旦全国公路网出行预测报告》,为广大出行者提供了权威的科学预测。从人流数量看,圣诞和元旦“双节”和春运还远不在一个当量级。因此,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和高德地图的此次“联合演习”,更像是给春运智慧出行的牛刀小试。

  人口在春运期间发生大领域的位移,而大型城市成了最初的“策源地”和最后的“接纳方”。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大型城市更具备打造智慧出行、便捷春运的应有之义。事实上,这也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切入点。政府管理部门在其中的角色,渐渐从单一的交通行政管理,转变成交通出行“供给侧改革”的发起者。现在,很多城市都已着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完成智慧出行的使力。

  譬如,去年春运,包括杭州在内的很多城市就推出了APP春运专版服务。但问题在于,APP软件上智慧出行的技术都已成熟,但在春运这样的海量人群中,被使用的概率还是少数。如何尽快地通过宣传等形式来增加智能出行的受众面,这也应当是春运过程中的重要功课。

  往深处思考,智能出行也考验网络科技的基础建设程度。否则,智慧出行将可能变成一厢情愿的尴尬,更可能在春运大考中无法火力全开。

  也有先行者的案例。哈尔滨铁路局管内19个主要客运站和3000余辆列车今年春运将实现无线WiFi覆盖,旅客只需用手机连接无线网即可观看列车影院,浏览列车咨询、旅行指南等各类服务信息。智慧出行不乏高大上的概念,但在执行中,却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履。从这个角度看,先入为主把智慧出行的软硬件都配齐全了,旅客们才会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春运出行“走得好”的获得感。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