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拒绝导盲犬上车,是对特殊诉求的漠视

2016年12月26日 07:19   来源:红网   孔繁兴

  12月22日早上,盲人周青(化名)像往常一样带着导盲犬乘坐公交,却遭到售票员态度强硬的拒绝。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尽管根据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动物防疫条例》,携带训练合格的导盲犬等工作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将不受限制,但是由于缺乏具体执行的明文细则,相关规定在公交车上执行起来仍有困难。(12月23日《北京青年报》)

  盲人携带导盲犬遭遇“乘车难”时有发生,虽然大部分乘客不反对,但改变不了法律支持、现实受阻的尴尬局面。携带导盲犬乘车被拒,称不上是某些人对这个群体的歧视,却真真切切折射了盲人的特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被漠视的现状。

  不携带犬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知。当然,出于某些群体特殊需求的考量,也会存在例外的情况,譬如,事件中提到的导盲犬。由于视觉障碍,盲人不得不依靠外在支持,来完成一系列正常的社会活动。他们的特殊诉求就包括,凭借和携带导盲犬参与公共生活。因此,2014年出台的《北京市动物防疫条例》允许导盲犬等工作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此满足盲人行动的需要。

  讽刺的是,其诉求的特殊,一方面固然受到了法律的接纳,另一方面却恰恰导致事件中盲人的遭遇。部分乘客的排斥,公交集团在具体执行上的推诿,都针对着导盲犬上车这个焦点。

  人处在熟悉的环境,通常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而对于突兀出现的事物难免会产生排斥的心理。反对导盲犬上车的行为与上述的心态不无关系。坐满人的车厢里“盘踞”着一只“庞然大物”,的确会让人不适与焦虑,即便是只训练有素的导盲犬。但一味反对的乘客,也缺少了换位思考的包容,未曾考虑盲人的状况和诉求。自己眼不见为净,指责对方把狗带上车。依赖导盲犬引导的盲人不带着它上车,怎么行动?仅从自我的地位和角度看待世界,他人的特殊很容易被淡化、抹去。

  乘客的反应毕竟还在情理之中,而且他们并非秩序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公交集团的缺漏才是盲人特殊诉求被漠视的主因。吊诡的是,针对“导盲犬可以乘车”的命题,不同工作人员的回应截然相反。报道中,北京公交总队的工作人员称,该情况是允许的,他们也曾对工作人员做过培训。一线员工则称,“没有接到这样的通知”,而某些人员甚至接到不让上车的通知。只言片语间难以分辨其中真假,但上述的推诿、扯皮明确反映了公交集团在管理和运营环节上的痛点。执行不力,甚至阳奉阴违,以致盲人的特殊诉求无处安放。据悉,北京只有十几条导盲犬。这个特殊诉求的群体规模之小,力量之单薄,或许在公交集团看来,相关法规的遵守也变得十分随意了,而且还不如照顾数量更多的反感人群。

  然而,特殊诉求是不应被漠视的。提倡人人平等,尊重残疾人的特殊权利,都是不证自明的理由。另外,特殊诉求的合理满足,其意义在于倡导和培育尊重他人权利的氛围、对弱势和特殊群体的包容理解风气。很可能,今天普通的“我”明天就可能成为特殊群体的一员。而只有形成对特殊诉求包容的社会环境,每一个可能贴上“特殊”标签的人方无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重视“女生睡楼顶”背后的诉求    2016年06月23日
  • ·对于少数派诉求不宜一刀切    2015年08月13日
  • ·高考别加分了,裸考吧    2014年07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