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误读“吃药反腐”背后的民意诉求

2014年07月15日 07:34   来源:工人日报   张玉胜

  近日,有报道称中科院一项研究发现,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刺激就越大,外界由此讨论是否可以通过吃药抑制腐败。中科院专家就此回应称,课题主要是研究什么样的脑神经机制会导致“金钱会使人们违反公平原则”这一现象,与腐败无关,反腐须靠制度不能靠吃药。(见7月13日《新京报》)

  与人们司空见惯的“小偷反腐”、“情妇反腐”、“网络反腐”等反腐渠道相比,“吃药反腐”的不靠谱显而易见。不过,一个旨在探讨“金钱会使人们违反公平原则”的科研课题,缘何会让社会舆论将其与反腐败斗争扯上关系?“吃药反腐”的误读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民意诉求?也许,人们将受贿影响公平的“金钱效应”探讨误读为对“吃药反腐”的研究,与此前公众由《不动产登记条例》拟定引发“以房反腐”的联想,不无异曲同工之处。其背后都体现出人们对多渠道反腐、可持续反腐的由衷期待。

  从“大脑支配行动”的角度推论,官员的受贿行为的确与脑神经机制有关。但其对贪腐的选择,根本驱动力缘于心理诱因而并非生理机能。正是难敌诱惑的占有欲和趋利避害的低风险意识,让贪官不惜逾越底线、不惜铤而走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权力不受约束、制度形同虚设、监督疲软乏力等外部因素,无疑让官员的贪腐有机可乘、欲望膨胀。

  透视贪腐官员的堕落轨迹,往往不乏自律缺失、私欲放纵的“温水煮青蛙”效应。在权力无制约、违法低成本的监督缺失环境里,逐步完成了由战战兢兢到心态平衡再到欲壑难填的蜕变过程。人们对“吃药反腐”的误读,实质上寄予了人们对贪腐官员滥用权力、罔顾法治、行为扭曲的心理探秘的渴望,希冀建立官员不想贪、不敢贪、不能贪的预警防范机制,从思想根源上遏制对金钱占有的冲动。

  官员“有病”的确需要“吃药”,但“心病还要心药医”。围观“吃药反腐”的误读,不能止于消除误解、避免歧义的信息澄清,更需深谙其背后的民意诉求。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重视“女生睡楼顶”背后的诉求    2016年06月23日
  • ·对于少数派诉求不宜一刀切    2015年08月13日
  • ·高考别加分了,裸考吧    2014年07月16日
  • ·女性裸露,求得到哪门子尊重    2014年04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