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患信任从理性沟通开始

2016年12月23日 07:18   来源:光明日报   胡印斌

  近日,一张正在手术室做手术的医生让护士喂吃面包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这名浙江杭州的内科医生一时成了“网红”。医患关系话题,再度被推到舆论的聚光灯下。

  连续9个小时做手术,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只能匆忙被喂吃几口面包,不少人被医生的敬业精神感动;“肯定是摆拍”“在手术室吃面包会不会破坏无菌环境?”质疑也纷至沓来。还有人开始在网络评论跟帖中讲述自己看病送红包的经历。碎片化、对立的情绪,满目皆是。

  当事医生日前接受采访时坦言太忙太累,顾不上看网上评论,也不想看:“看了可能会影响心情,心情不好就没法给病人好好看病。”对于部分网友“摆拍”的质疑,该医生回应,像这样吃面包的照片,“是每个手术医生的常态”。看来,当事医生并非不知道外界纷乱的说法,只是他选择了尽可能地不看、不听,这更像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在过往的医患争执中,很多人往往只想着自己怎样表达,自己的表达怎样能被别人听见,而忽略了倾听对方的表达。很多人只是自说自话,同时排斥他人的声音,其结果必然是误解越来越深、对立越来越严重。此种沟通的障碍,表面上看是技巧性问题,实则不然,这首先涉及姿态。

  医生与患者本来应该有着充分的交流互动。传统社会中,医生不仅掌握医术,也谙熟人情事理,与社会的联系紧密。只是到了现代社会,医生与患者才渐行渐远,一些医生越来越依赖机器和各种检查报告,就像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林巧稚大夫所言——从临床医生变为“离床医生”。而距离变远,必然带来医患关系的疏离。

  医患的疏远,既有现代医疗科学分科越来越细的缘故,也与各种逐利性的外部制度设定有关,比如医疗机构过度市场化。不仅如此,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沉疴往往成为恶化医患关系的推力。这边,医生忙碌辛苦到在手术室吃面包、做完手术直接倒地休息;那厢,患者彻夜排队,只为拿到一个专家号……环境、语境的差异如此之大,发生情绪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张吃面包的照片都可能引发争执,显现了医患间信任重建之难。当下之计,一方面要加速推进医改,推动医疗资源的流动与整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定位,从而提升全行业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医生应自觉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多一点同理心、耐心和沟通,因为至少在诊疗中,医生占有专业和信息优势,有着主导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解医患关系难题虽然任重道远,但信任的重建,不妨从心与心的真诚对话与理性沟通开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