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生“炫富”事件,视角决定观点(图)

2016年12月08日 14:59   来源:东方网   马涤明

  近日,一条医生“炫富”的微博火了。认证为“泌尿外科执业医师”的微博大V“成都下水道”在网上晒出新买的一万多元一件的羽绒服,惹来热议。一些网友质疑,一个执业医师为何花钱如此大手笔,还有人认为,身为医生如此炫富恐不妥。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凭本事吃饭,没什么好喷的。(12月7日《成都商报》)

  医生“炫富”成为敏感事件,是一些人认为,医生收入水平与患者“贡献”有关;又因为医院领域确实存在“收红包”的潜规则,自然会有不少人对医生之“富”耿耿于怀。

  就如,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医生炫富”也一样,有人看到的是“高收入”,有人看到的是医生职业的技术含量,学习研究中的辛苦付出……。

  应当承认,医生收红包问题,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彻底消除。同时还要承认,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在收红包,靠红包致富。包括药品器械回扣,也是一样的问题。“炫富医生”任黎明提到,他在医院里是开方最少的医生之一,单张处方价格很难超过200元,一般十几、二十几元。无非是说,开处方带给他的收入并不多。但这等于告诉我们,“开处方收入”仍然存在。

  按理说,医院、医生收入与患者支出呈正相关关系,也很正常。医生看病是劳动付出,患者看病也属于消费支出的一种。而公众的焦虑,出自于对“看病难看病贵”的不满,认为很多医疗潜规则推高了医疗价格,导致患者负担重、医生收入高。老百姓中一般的说法是,公立医院有财政拨款,医生又挣国家的钱,又赚患者的钱,不合理。但据我所知,目前很多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都比较有限,有些三甲医院每年只有几百万元的科研经费是拨款,其余均为自收自支。这肯定是导致“看病贵”的原因之一。但换一个角度说,医院是讲求技术含量的地方,技术水平应与经济效益正相关。作为患者,没有人不希望医院的医疗设施越先进、医生的技术水平越高越好,但很大程度上,这些都是靠“经济杠杆”支撑和促进的。很难想象,一个经济收入很低的领域和群体,技术水平会很高。

  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的发展,离不开医生群体高收入这个激励因素的支持。如果医生群体失去了上进的动力,绝不符合公众利益。任黎明说,医生挣钱多不会增加医患矛盾,反而能缓解。意思说,医生收入高了,就看不上红包了,所以医患矛盾会缓解。但事实上,红包只是问题之一,并不是患者的主要负担,患者眼里的主要负担是医疗收费高;如果没有高收费,就无法保证医院和医生收益,“医生高收入”就永远是敏感问题。

  我认为,医生收入应该高于普通劳动者,否则会影响到医术水平的提高,甚至会导致这个职业成为“冷门”;医院也应该获得充足的资金,否则拿什么更新医疗设施。但收入来源应该形成合理的负担机制,患者负担应当减轻,国家投入应当增加。同时,政策上应满足医生多渠道获取劳动报酬的条件,比如多点执业、讲课、咨询服务等。

  医生作为一个技术型职业,且非常重要的民生服务者,应该获得高收入。而如何缓解医生高收入与患者高支出之间的矛盾,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