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拉松“猝死”屡发:被“潮流”遮蔽的风险

2016年12月13日 08:06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组委会传来消息,在12月10日赛事活动期间,共有10名跑者送医治疗,截至目前,除2人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外,另外8人中的6人已于10日出院,2人仍在当地医院留院观察。

  就在这一消息传出的同时,国内一项明年举行的马拉松赛事正宣布开始接受报名。或许没有哪一项运动能够像马拉松一样在近年来获得如此大的普及。来自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尚只有22场,2014年51场;到了2015,全国的马拉松赛事竟达到134场,比前一年翻了一倍以上。而根据“中国马拉松”网站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马拉松的注册赛事高达282场。

  对比美国、日本等国家,中国马拉松注册赛事的数量或许仍不算太多。但这些年随着马拉松赛事规模的急遽扩大,种种问题也逐步浮现,从赛事服务的不足到伤病乃至猝死事件的多发,代表健康的“马拉松”正在敲响“健康”的警钟。

  马拉松赛事在中国的爆炸性增长,并不让人意外。相较于其它体育比赛所具备的门槛要求,长跑估计是门槛最低的一项比赛:只要有一双球鞋,就可以跑步,只要符合年龄要求,就可以报名参赛。尽管当前一些马拉松比赛已要求递交体检报告,但暂且不论体检报告是否真的能够预防猝死,在具体的审核过程中,即使递交了体检报告,也多只是走了个程序。

  而随着社会中产阶层的壮大,马拉松更是被形容为成了“中产阶级的新生活方式”,它代表的是一种力量、健康、潮流,被赋予了诸多的象征意义,而不仅仅再是一项普通的体育运动。

  对于热衷于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各类商业组织和地方政府来说,马拉松同样被注入了更多体育赛事以外的目的。动辄数万人的报名规模,加上商家的赞助,利润可想而知;举办马拉松赛事成为现代城市形象宣传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些多被冠以“国际”名头的马拉松,足以看出城市在自我营销上的“野心”。此外,庞大的参赛人数,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也未尝不是地方政府实现体育政绩的重要工具。

  于这样一种背景复杂背景下,马拉松赛事在国内的受宠,可以说是长期以来被压抑的中产阶层体育消费与各种利益的合谋,在一开始,就早已偏离了应有的体育内涵,而其所蕴藏的风险,必要的专业门槛与素养,完善的赛事服务等等,自然都被有意无意的忽视。大面积的伤病和时有发生的猝死案例,似乎就成了某种必然的“代价”。

  仅就赛事服务来看,据媒体报道,东京马拉松能够保证百分之百救活率的核心在于,它有一个常设的应急医疗工作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从上一届比赛结束之后就开始准备,用一整年去完善整个救援系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很多马拉松赛事都是从赛前一个月才开始准备搭建医疗保障团队。个中差距,不可谓不大。

  如果说马拉松正在成为一种潮流,那么那些猝死案例,就是被潮流所遮蔽的风险的一种隐喻:对于个体而言,忙于跟上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而往往忽视对自身条件的审视;对于组织者而言,注重于规模、参赛人数,而多回避自身的赛事服务水平。当运动本身的专业性、门槛性被无视,所有的参与就势必呈现出其盲目的一面。可以说,马拉松在中国确实拥有了庞大的拥趸,但从参赛者的心态到硬件的服务,却还远未到达成熟的那一步。

  借用村上春树谈跑步的那本著名作品,《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在马拉松面前,或许每个参与者,既包括个人也包括赛事组织者,都该扪心自问:当我参与马拉松时我在追逐的是什么?又忽视了什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马拉松猝死再现,谁应担责    2016年12月12日
  • ·马拉松猝死悲剧何时不再上演    2016年12月12日
  • ·“马拉松淘金热”谁该脸红?    2016年11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