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马拉松猝死悲剧何时不再上演

2016年12月12日 07:15   来源:红网   乔木

  10日上午,2016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鸣枪开跑。在比赛过程中,多名参赛者看到有跑者瘫倒在地,旁边有医护人员施救,但没有救活。下午组委会发布通告证实有参赛者死亡。通告称,本次比赛途中,有两位参赛选手倒地,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专业马拉松教练表示,近年马拉松比赛日益流行,参赛者众多,但马拉松还是属于竞技运动,建议参赛者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为。(12月11日《新京报》)

  又有2人因跑马拉松而丢掉了性命,而且这种悲剧绝非首次上演。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的3年中,仅经媒体报道过的,便至少已有14人因跑马拉松比赛而猝死,且大多是不超过35岁的年轻人。

  马拉松这项运动,不论是半程也好,还是全程也罢,在笔者看来,均称得上是一项极其消耗体力且不宜全民推广的极限运动,毕竟现代人的体质,绝大多数人很难适应或者满足它的要求。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近年来,这项运动竟然在国内各个城市逐渐火热了起来。

  如此多的赛事,对于那些专业选手来说,无疑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参赛机会,但对于那些只是图“热闹”或者心血来潮想要挑战自我的非运动员来说,依笔者看来却未必是什么好事。2016年已经发生的四起猝死事件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些不断发生的悲剧何时才能不再上演?

  笔者倒并非是完全反对人们参与这项挑战自我的极限运动,毕竟个人兴趣不同,爱好也可以更为广泛,况且,这项运动本身也确实具有着非凡的意义。不过,笔者还是想说,既然马拉松比赛是一项挑战体能的极限运动,那么,举办者连同参赛者本人便应该有一个相对科学与合理的预判标准。

  首先,作为举办方来说,必须对参赛者进行严格的健康筛选,以尽量减少猝死悲剧的发生概率;其次,参赛者本人更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切勿盲目乐观;再次,作为非专业运动员来说,一定要摆正参赛心态,注重参与过程中的乐趣,而不要注重最终参赛成绩,别把胜负输赢过于放在心上。

  总之,不论是举办者还是参赛者,都应该切记,马拉松比赛不是一项任何人想跑就能跑的运动。也只有把握住上述三条原则,才能尽量避免悲剧的发生。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马拉松淘金热”谁该脸红?    2016年11月02日
  • ·让马拉松跑出“中国神采”    2016年06月22日
  • ·每人心中都有个马拉松    2016年04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