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再出事故,折射马拉松飞速发展隐忧

2016年12月12日 07:13   来源:红网   苟洪景

  在2016年12月10日上午举行的2016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跑者林某某在距离终点4.5公里处倒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跑者吴某某在到达终点后倒地,心跳停止、呼吸微弱、瞳孔放大。两位跑者经全力抢救无效后死亡。(12月11日《新京报》)

  两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在一场本该欢欣雀跃的盛事中陨落。本该是锻炼身体、活跃心情、丰富生活的马拉松比赛,却变成了生命终止符。近年来马拉松比赛中事故频发,且每件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这足够引发社会对马拉松赛事“有诸多好处”之外的新审视。

  伴随着马拉松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截至2016年12月8日,今年在中国田径联合会注册过的马拉松赛事已达328场,从2011年的22场已经翻了将近15倍,而这些还不包括全国范围内各个高校内风靡的“校园马拉松”。马拉松在中国近年的发展已可以用“飞速”一词来形容。社会经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增强体质、参与社会生活当中,而城市主办方也寻求提高知名度、拉动消费的机会,国内马拉松赛事因此也应运而生。

  但如此欣欣向荣之景的背后,却漏洞百出。国内许多地方存在社会经济与个人素质发展的脱节和错位,有很多不了解马拉松、不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的“冲动型消费者”,他们未经练习报名参赛,却渴望在比赛上“锻炼身体、突破自我”,此时往往发生危险。而举办方也因自身的不成熟、不专业,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本应从报名时就该对参赛者严加筛选,却为了提高赛事影响力、参与度,而刻意放低报名门槛,减少体检项目;在比赛过程中的赛事救援又缺少经验、不专业,救援器材设备不足,而最终酿成大祸。

  这样的爆发式拓展和不成熟运行,造成了很多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行中的问题。但若究其根源,在于主办方举办马拉松赛事时急于求成、盲目从众。马拉松比赛的好处不用再赘述,但这些好处真的在任何地方都会起作用吗?这些地方真正具有举办马拉松赛事的能力和资源吗?盲目地只看到了马拉松的好,却不清楚自身的实力,是许多国内城市举办马拉松时最大的问题,也是赛事运行中发生危险的最大原因。只有拥有合适赛道、救援团队、投资方、赛事举办经验,甚至是有合适的受众群体的城市,才具有办赛的资格,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尝到马拉松比赛的甜头。

  这种“一个地方做件事得到好处,其他地方疯狂照搬模仿”的例子在国内真不少,只是马拉松这种级别的事件,在组织策划上容不得半点马虎。适当学习借鉴可以,但若真正准备筹备,还是要探索自己的路子,可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导致弄巧成拙。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马拉松淘金热”谁该脸红?    2016年11月02日
  • ·让马拉松跑出“中国神采”    2016年06月22日
  • ·每人心中都有个马拉松    2016年04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