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民意才能科学编制规划

2016年12月09日 07:38   来源:法制日报   丰 收

  只有把规划编制过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才能保证编制规划没有被干扰,人民呼声得到应有体现

  “编制规划一定要突出重点,要契合人民群众的普遍呼声,适应国家发展的关键需要。”这是李克强总理对“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他说:“我们是人民政府,一定要以人民需要为工作的出发点,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高兴为评价标准”(12月8日中国政府网)。

  各种“十三五”专项规划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有的专项规划已公布,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的刚审议通过,如《“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除国家部门编制规划外,地方也在抓紧编制各种专项规划,总理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显然是必要的。

  关于“规划”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有精辟论述,即“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科学规划呢?其实,答案之一就是编制规划要契合人民呼声,因为一切发展是为了人民,自然要顺应民意,而且人民呼声中也有智慧可供吸收。

  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为例,总理从提速降费、打击网络诈骗、打通政府信息“孤岛”等舆论高度聚焦的领域接连点题,要求有关部门在“十三五”期间重点突破。这实际上就是契合民意,因为提速降费、网络诈骗等都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唯有契合民意才能编制出好规划。

  那么,编制规划如何才能更好地契合人民呼声呢?笔者以为,首先在规划编制之前要充分问需于民。即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规划,有关部门就编制什么样的规划。由于人民包括不同人群,所以应该尽可能打捞每一种人群的呼声,这对规划编制部门是不小的挑战。

  去年12月,中国政府网曾发起“汇众智,编规划”活动,由国务院牵头,就“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征求民意。这就是契合人民呼声的务实之举。各个规划编制部门在此基础上,也通过各种方式在线上线下征求民意。期待地方部门编制各种专项规划时也能多听民意。

  其次,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把民意置于优先地位。很多专项规划,比如环保规划、信息化规划,既涉及老百姓利益,也涉及行业企业利益,还涉及政府部门利益,在具体编制过程中,就某些问题可能存在不同意见,比如老百姓认为提速降费力度要大,但企业未必同意,这就涉及如何取舍、平衡的问题。

  当不同利益群体的呼声出现不一致时,应当把人民呼声置于优先地位来考虑,因为编制规划是为发展服务的,而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民。另外,还要警惕某些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干扰规划编制工作。只有把规划编制过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才能保证编制规划没有被干扰,人民呼声得到应有体现。

  其三,规划正式出台前应由人民来把关。如今,很多法律法规在正式通过前,都会拿出草案一次甚至多次征求民意,规划编制工作也应该借鉴这一做法,以保证普遍性呼声真正融入规划中。从相关报道看,很多规划意见稿也公开征求过社会意见。然而,是否每项规划都如此操作,却值得逐一审视。

  当然,仅编制好的规划还不够,还要让好规划真正落实。要想落实好各项规划,同样离不开人民,比如落实过程需要人民监督,落实结果需要人民评价。也就是说,当各项规划处处与人民挂钩,既会是好规划,也会有好效果。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